从山岳、天、权力崇拜,看中国高台建筑发展演变样稿
照见古今2020-10-27

中国高台建筑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高"一字,《说文解字》中认为,高是楼台之形,从字形上看是符合高台建筑的形象的,可见在文字资料中高台在此时期已有一定规模。

那么到底何为高台建筑呢?所谓高台建筑,就是依附于高台的建筑组合体,如《阿房宫赋》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雄伟壮观的阿房宫,就是典型的高台建筑。

这一具有艺术特色的建筑形式是如何产生,其中又蕴含了哪些观念意识和文化心理呢?

一、中国高台建筑的缘起与发展

高台建筑起源很早,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中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夯筑技术和墙体、柱基构造的发展是高台建筑产生的技术条件。将若干较小的建筑物聚合在一个大的夯土台上,可以建成形式多变的建筑式样。由于原始社会的穴居过于潮湿,长期居住很容易患风湿,疥藓等疾病,因此最初高台建筑往往是为了达到防潮、避水、稳定等的实用性功能,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思想观念和美观意识。

高台建筑在战国到秦汉时期十分盛行,一直发展到明、清仍有所见。早期广泛运用在宫室,别馆中。《国语》中写"高台榭,美宫室,以鸣得意",这一时期,魏有文台,楚有强台,韩有鸿台,此外章华之台、路寝之台,都很著名。而秦时阿房宫的华美庞大,更是将高台建筑推向了发展的顶峰。此时的台气势宏伟,高大华丽,视野开阔,非常适合宫殿建筑的需要,代表了当时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的极大发展,也是统治阶级炫耀财富地位的象征。

秦汉时期是高台建筑发展的典范时期,自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木头架构技术的发展,高台建筑逐渐被佛教的塔和高楼取代,高台建筑风格也逐渐转向体量较小而体形繁复,即使没有高台也能示出宫殿建筑的威严与庄重,于是高台之风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砖石台阶,高台建筑不再广泛用于主要宫室,而是用于离宫别馆乃至庙宇寺院等建筑了。

隋唐以后,高台建筑越来越走向衰落。到了宋代,随着生产力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建筑物越来越追求华美。台阶也追求高大,低矮的砖石台阶被取代,高台建筑愈发少见,只有在建筑物的地基中得以窥见一二。

二、高台建筑作为我国古代文明阶段的一种标志,承担着文化心理的需求

高台建筑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不朽地存在,当然不止因为它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权力象征。事实上,这一建筑形式背后蕴藏的,是中国人的种种行为观念和美好追求,具有极高的审美意蕴。

  • 1、山岳崇拜的体现

山岳崇拜是自然崇拜观念中的一种,由于山岳雄伟高大,难以接近的神秘性,常被古人视为仙人居所,而高耸入云的山峰又常被视为登上仙境的道路。世界各个文明上古时期都有对于山岳的原始崇拜,中国古代先民也不例外。

在尧舜时期,正是因为舜在山林暴雨的考验中不失方向,尧才选定了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可见作为首领,必须清楚地了解山川地理资源物产等。而后世帝王封泰山,祭五岳等活动的举行,也显示了山岳崇拜在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

而高台建筑正是古人模仿山岳之形,显示高大气魄的一种崇拜物化。山岳崇拜的观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演变为实体被人们尊敬崇奉,高台正是这种观念发展阶段的一部分,这一阶段,高台如山岳一般,象征着人间不可企及的权力力量。

《山海经》中"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畏轩辕之台",台作为山岳的象征,神圣非凡,被视为神灵居所,就体现了先民对台的畏惧。考古发现,中国古代几座有名的城池都将高台建在城外西北处,除了防御功用外,也是对昆仑山崇拜的体现。如曹操在邺城建造的象征"海上三神山"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

2、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历朝历代,都不乏登高望远的文人雅士,杜甫在夔州高台上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千古绝句。

李白在金陵凤凰台上写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七言绝句。

杜甫重病缠身,得见高台之景,大江辽阔,天地苍茫,精神为之振奋。方有感慨命运多舛,世事艰难的雄浑气魄。

李白向来爱写穷山峻岭,美酒宝剑,少写律诗,一登上高台,却也唱出历史兴衰,家国忧愁。此外还有诸如苏轼《超然台记》、《凌虚台记》等等,似乎文人志士登上高台,就能叩问天地宇宙,总会生出诸多感叹——在茫茫洪荒天地之前,人是多么渺小,仿佛一文不值。这种孤独意识正是有思想的人登上高台后感受到悲凉之意所产生的。

台,也就成为了古人与天地沟通的媒介,古人敬畏天地,也渴望与天地交流对话,在高台之上探寻对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关系问题,这是具有哲学思考和人文精神的行为,体现了高台建筑背后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诗经·大雅·灵台》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向巫,庶民自来。"

这是歌颂周文王修建灵台,得到民众的支持,很快建成。先民认为天地万物皆充满了"灵气"——神灵之气,那么筑灵台就是谋求与神灵"对话"。将台高高筑起为了观"云物",而"云物"即天上的具有灵气之物;甚至以为在平地上筑台还不高,于是古人还将台筑于山上。先民们感觉自己在做一桩极为崇高的事情:筑台是为了望天,为了人与天的和谐对话。

3、祭天祭祖的权力崇拜观

正是因为高台承担了诸如神灵崇拜和天人感应的功能,古代帝王将其与祖先崇拜结合起来,将高台作为祭天祭祖的场所。在中国,祖先崇拜和人神信仰是神灵信仰的一大特点。帝王也想获得这种"天命为王、受命于天"的无上权力。

上古时代人们往往认为人王只有登台才能"荐之于天",拥有天之子治天下之大权。因此上古的台为神权、王权的象征。 而儒家文化也很重视祖先,宗法,祭祀祖先,祭祀先灵的观念在我国至今延续。

三、高台建筑的实用功能与意义

高台建筑以土为基,在木架结构尚未发展完备的时期很好的满足了层级结构和高大美观的需求。将夯土台筑成阶梯,形成了高大的、近似多层的建筑,形成层层叠叠、巍峨壮丽的效果,让民众产生敬畏心理。

在注重信仰,崇拜神灵的时期,这一建筑结构增加了王室的尊严。同时也是统治人民,展示权力的象征。高台建筑似乎与天更近,也满足了帝王的追求。在战国秦汉时期,这种通过高台建筑炫耀实力,塑造身份,与平民百姓拉开距离的感觉形成了一种风尚,高台建筑的数量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

在实际用途方面,高台建筑易于防水,在人们掌握了烧烤防潮,加固技术的方法后,穴居和半穴居的居住方式显然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由于潮湿带来的一系列疾病在高台建筑面前迎刃而解。杜绝了潮湿,防水干燥的高台建筑有利于通风,在卫生方面也具有穴居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自然而然受到欢迎。

而在古代,高台建筑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其防御功能。登高眺远,在高台之上,敌人的一举一动都一目了然。防守显然更加方便。战国时期,战争不断,高台建筑的防御性也是它被广泛运用的原因之一。昔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虽然目的是为了博美人一笑,但是也可见城墙烽火台全部点燃能引来临近诸侯,可见在战争中,若高台建筑运用到位,也是国防利器。

此外,高台建筑也可以作为礼贤下士的场所。《战国策》中记载的位于燕下都的"黄金台"就是求相拜将之地,士人争相前来,燕王秣马厉兵,励精图治,又有人才辅佐,最终雄霸一方。

高台建筑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丰富的内涵今天也在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正视其历史文化价值,汲取它丰富的意蕴内涵。


参考文献:《古人的高台行为与观念》《高台建筑》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