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人脉,购情分样稿
李楠2022-02-17

大学毕业那年,幸运的进到了一家国有车企的采购部。记得面试那天的最后,部门直属领导问我是否还有其他疑问,我问:“有没有什么专业相关的书籍可以推荐。”

由于大学期间并非进修采购相关的专业,面试本来也是要求职对口的财务专业,只是恰逢公司采购部门有人员缺口,而财务岗位已饱和,对采购一窍不通的我自然是想虚心请教一番的。

可那位经理笑了笑说:“你会买菜就会采购。”那时候我天真的想着这大概是份极简单的工作。

而真正入职之后,却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市场的运行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每一个环节很难如你所愿的顺畅进行,前端的供应链,后端的生产口,保不齐哪天就会有突发状况。

处在采购环节的我们,虽然早已按照生产计划和需求下单,每日尽职尽责的跟踪到货节点,但突然的异常损耗、客户订单的突增甚至是恶劣的天气影响,都会导致需求变得紧急,原本可以数月后再使用的零件,忽然几天之内就要调试完成,安装在机床上投入生产。

此时逼原本下单的供应商,短时间内如同变魔术般变出来产品,显然是不现实的。

记得有一次一款进口的砂轮急缺,产品那时还远在德国没有出厂,而进口产品都是通过第三方的代理采购的。

首先,我立即联系了对接的代理销售,咨询是否有其他客户近期刚到货这款砂轮,能否借调使用。

其次,同步联系了国内的几家代工厂,据我所知这款砂轮最后一道工序是在国内工厂进行的,代工厂手中很有可能会有货。

第三步,则是将信息释放给其他几家供应类似产品的厂家,确认是否有可以弥补缺口的方案。

很快就有了反馈,某工厂手中持有该砂轮的毛坯,而他们的兄弟工厂可以加工出平替版——使用寿命会打折扣,当然价格也优惠的多。

有胜于无,使用周期短,意味着生产需要更换的频次增加,但已经不会有导致停产的风险了。

这次的问题,看起来似乎是得益于广撒网的策略,但实际上,是日常与供应商之间的相处获得了反馈。

日常工作中,我一直恪守两个原则去维系供货商:

第一点,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很多时候,采购看似属于甲方,供应商是乙方,似乎处于更优势的地位。我的很多同事就是这样,对供应商的态度并不十分友好。

但我一向是把自己和供应商放在平等的位置,不卑不亢就好。日常会主动和供应商对账,因为产品都是有账期的,时间一久就容易有问题,虽然供货商应该更主动关注,但身为采购,如果同步关注,那无异于加了一道保险,即可避免厂家受损,又可以给自己减少将来因账目不清而产生的工作量。

第二点,就是尽可能多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每年供应商更新的产品手册,我都会仔细的看一遍,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对方的供货明细,就是因为这样,在出现断货风险时,我才能立马分析出,哪些供应商是可能作为替补去咨询的。

而当我联系到供应商时,他们的反应多是欣喜和意外的,原来我对他们还颇有了解,也更愿意把自己不常供应的产品展现给我看。

说起来其实也就是稀松平常的两件事,日常工作稍微注意上心一点就能做到,但是无意间却很好的维护了供应商。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而我们的工作最多的就是和人打交道,任何人在潜意识里都是更倾向于对待自己友善,以及态度更加端正的人。

我在谈判价格时候,从来不会用“之前的供货不好”“做不了我就给别人做了”之类的话术,通常都是“我们一直合作的也挺不错的,你们的付款和对账我都是很快速的解决”这种比较柔和的词句。

供货商也愿意多沟通,也会在聊的开心的时候,释放一些有用的信息给我。而当我需要他们帮忙紧急供货的时候,他们也愿意助一臂之力。

正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比如前面提到的砂轮案例,后期代理商也帮忙借调了兄弟工厂的同款产品,当我激动的表示感谢时,他们说的不是“以后有订单多考虑我们”,而是“您平时对我们业务很配合,需要我们帮忙的时候当然也会多多帮忙。”

像这种无证可循的情报,是否要透露给我,完全取决于供应商自身,而日常优质的合作、用心对待,使得他们多数情况下都愿倾囊相助。

虽然都是一些细节上的小事,但相信我对方可以感受的到,对自己将来的工作也很有益处。所谓“采人脉、购情分”,并不是让大家学着去给供应商施舍小恩小惠,而是要学会用心对待工作,除了学习更多技巧、获取更多咨询,还应该付以真心,配合上自己的用心,可以使工作事半功倍。

作者观点不代表博润立场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