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哪种衣服不易被病毒附着?疫情之下的从众心理样稿
衣衣2020-10-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在中华大地上,每个城市中的每个人,每天都关注着相关数据与信息。有一些人一边关注疫情发展,一边正常生活着;有一些人过多关注疫情和相关事件,欲罢不能;有些人把家庭日用品准备上2周左右的,不够了再下单;有些人拼命囤积粮米、消毒液、口罩等,防备病毒蔓延到夏天……

在我们生活的小区里,也有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有些居民淡然居家不出门,有些居民一定要下去溜弯,作为一个社区工作者,我清楚地看到疫情之下,人们被生存焦虑驱使着做出更多保护性的行为。

其中最清楚的一个特点,就是从众行为。从众,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名词,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简单说就是: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信。有人说光滑面的衣服不易附着病毒,我就穿光面的;有人说绒面的安全,我就穿绒面的……

从众心理,有可能被单个人影响,有可能被一群人影响,也有可能被一个环境影响。

徐凯文博士在某心理平台解读危机干预量表的时候讲到:疫情期间,人们的负面情绪排名首位是易怒,其次是恐惧,第三位是轻信。今天我们讲的从众心理,就是轻信的表现。

NCP疫情期间从众心理的表现

  • 囤积、领取出入证

危机来临,很多人抢购粮米菜等,把大量物资囤积起来,并且呈现出跟风的方式: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什么。

囤积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内在安全感不足以支撑当前生活的表现,当人们内在世界被严重破坏濒临坍塌,潜意识出于自我保护的动机,就会向外界无限地索取和捕捉,借以获得一些可控感,维持个体内在的完整性。

囤积口罩、消毒液、粮食、蔬菜等生活用品,成为当疫情下民众的常见行为。

一些地方社区村落为了有效阻挡外来人员流入,控制居民外出,为居民办理《出入证》,确保每户每天只有一人外出一次,减外交叉感染的机率。

然而为了办理《出入证》,大家又一窝蜂地涌去社区询问是否可以给自己办一个。有的老年人甚至和工作人员争执:“凭什么给我老伴办了不给我办?”

——失去自由的感觉,让人有窒息感,哪怕不出去,也要有个证才能心安。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出门,却还要冒着人员聚集的风险去社区办证的原因。

  • 控制不住的刷看或转发疫情事件

我的几个来访者填诚地说:“我明明不想关注疫情消息了,可下意识地打开手机,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还是这些疫情消息,让我无法平静的心情更加焦虑起来。”

人的潜意识通常会把副词过滤掉,再传入大脑。比如:我不刷疫情消息。大脑关注的还会是“疫情消息”这个东西。于是乎,强迫与反强迫便上演一场角逐,把个体内在折腾个痛苦出来。

还有一些人会不由自主地大量转发疫情消息,从关注变成必须,再变成这个焦虑传播链条的中间环节,把焦虑传递给更多人。自己在这个转发过程中,因为“终于为此事做了一些什么”,而使得无法消解的高焦虑暂时得以缓解。

  • 在家庭中焦躁、情绪易激惹

正像徐凯文博士所讲的,面对疫情,人们最集中的负面情绪是愤怒。宅在家里不外出,这些愤怒情绪不知不觉就向着家人发作出来。

一个家庭中,可能原本就一个人脾气暴躁,现在所有人都受够了,于是每个人都处于点火就着的状态里。负面情绪的传染很快,家庭关系由此而变差。

  • 独处时无助感加深、情绪低落

有一些来访者是家属帮助联系心理咨询的,原因是他们在家里多数时候独处,不愿意说话、做事,甚至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姿势。家人无比担心,在征得他的同意后,预约了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这是一些被心理创伤打倒的个案,他们面对创伤的反应,是冻结。

人在突然经受恐吓或打击时,会出现无力感加深、情绪低落、动机下降等抑郁状态。

这个状态是需要心理咨询干预的。时间久了,不仅对个体自身的状态有严重影响,还会影响家人的心情。

  • 不停地做事,停不下来要做各种事情

还有一些人多数是不会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但这些人可能也是需要帮助的人群。

那就是不停做事,洗衣、收拾房间等,停不下来,累极了倒头睡觉的人。

这些行为提示潜意识动用了更高级的方式应对创伤,因为意识层面无法承受。所以逃离现实,让自己忙起来,忽略生活中最大的危机,才能维持个体内在的完整。

  • 跟风给孩子报名辅导班

在全国同一堂课的运作下,中小学生们终于统一了学习的脚步。虽然老师们各自有各自的作业安排与要求,但孩子们网课开学,这已经是既定事实。

然而一部分家长不满足于网课内容,连老师安排的学习进度也嫌太少。

疫情期间,孩子不能上学,家长不能复工,有大把的时间在家自己带娃,于是乎家长的高焦虑很容易就自然地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各类辅导班应运而生,原本就打电话招生的机构,现在更打得欢了:家长朋友,您的孩子需要我们的课程……

各种情绪、心理、行为表现,其原因是很清晰的:

出现从众心理的原因

  • “疫”情传播现状:传染众多、传播速度快、肉眼不可见

新型冠状肺炎病毒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攻击性强,肉眼不可见,传染后死亡率高。这个大众认知,使得民众出现危机心理状态。

我今天出门,对面走来的人是不是刚从武汉回来的?我有没有被病毒传染?

每天大家都在担心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人人自危。

  • 病毒动了每个人的安全感

如此,病毒成功撬动了每个人的安全感,这次疫情,虽然目前以中国为最大数量感染地,但灾难却是全人类性的。

从人类发展历史上来看,如此重大的疫病事件也是极其罕见的。

于是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被撼动。

“总要为此事做点什么”,就成了几乎所有人的需要。哪怕什么也不做,行为的改变,凸显潜意识对个体的保护。

  • 原本安全感的基础不同

每个人的安全感基础不一样,众所周知,个体自身气质类型、原生家庭中的养育以及个人成长历程,造就了不同的安全感模样。

于是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安全感的底子不一样,应对方式不一样,便会出现更多不同的行为。

  • 被撼动的安全感危机呈现

当个体内在的安全感被疫情撼动,危机呈现出来,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紧迫、压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

  • 危机带来茫然、失措、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完全没有准备的疫情,打破了民众准备度过一个祥和春节的美好规划。

每个家庭,无一例外地受此影响,而减少或完全不外出。

一下子就这样了……

该怎么办?

所以,有个人说:我们要买口罩、囤粮食,大家马上跟着去做了。

安全感降低带来从众行为,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让我们看到:危机事件下,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应对,你可能会说:“我都自我怀疑了,这样的我还能改变吗?”

我的想法却是:从众,跟风,轻信,都是允许的。因为这么大的危机来了,我完全没有办法应对,但他(别人)有一个方法,那我为什么不用?我用了,首先我能对这件事做点什么,其次,我用了以后降低自己内在的焦虑感。

但如何更加理性客观地应对,让自己少一些茫然,仍然是我们致力于提升的方向。

冷静客观的获得方法

  • 尽最大努力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疫病来了,坐以待毙不可取,盲目跟风不可取,但一定要学习科学知识,尽量大努力地把自己和家人保护好。

获得有用的方法,并且身体力行去做,to do,带来更多笃定的感受。

  • 居家或工作都时常觉察情绪状态

无论宅在家里,居家工作,外出工作,在家带娃,生病住院,任何状态下,要时常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

当有过低或过高的现象时,就提示我们需要调整,自己有意识地调整,或者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使自己能够适应当下现实。

  • 疏导调整身心面对当下的事情

疫情之下,没有人不需要疏导情绪,哪怕咨询师本人,也在这次事件当中,这也是和以往08年地震等灾难事件不同之处。

对于个体内在的情绪及时地疏理调整,是帮助身心和谐一致,身心健康的前提。

  • 合理规划日常生活:运动、休息、饮食、互动

每个人每天适度的运动、互动以及合理的作息、饮食安排,是保护个体身心健康,客观面对现实的重要基础。

  • 知道自己的焦虑,是每个人都有的,看到并和他在一起

疫情来袭,病毒肆虐,每个人都害怕自己被传染。你怕,我怕,他也怕。钟南山教授,也怕自己被传染,只不过老人家身在一线,担负重任,不惧风险,有大德风范。

知道自己的害怕,别人也有,自己心里的害怕就会少一些。知道自己的焦虑,别人也有,自己的焦虑就低一些。更多的放平心态,接纳自己的样子,看到这些愤怒、恐惧、焦虑的情绪,和他们在一起,一起度过这段难熬的时光,是客观面对现实生活的最佳方法。

感谢每一位照顾好自己的朋友!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