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不被家人理解的感受是怎样的?样稿
阮倩男2020-11-12

抑郁症不被家人理解,这经常发生!

最近有个案例,15岁的男生,忽然脾气暴躁,每天打游戏、不上学,被家人带着来门诊。

男生自己说,这半年成绩下降,上课跟不上,记忆力下降,睡不着,感觉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父母在一边,忽然插嘴,“这就是青春期叛逆,不想去读书故意在家里装病。

太多家长,都习惯性把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全部都归咎于“叛逆”。他们根本没有把小丁的行为从“疾病”的角度去思考。

然而,经过医生的专业判断,小丁实际上是患了抑郁症。这让小丁的父母很意外,孩子怎么会是生病?

“抑郁症”这个词快要人人都知道,但是普通群众对于抑郁症的认识还是比较表面,往往会有一些误区。

说起抑郁症,大部分人的感觉应该是整体以泪洗面,想法很消极。确实,抑郁症通常情况下具有情绪低落这一特点。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抑郁症患者没有明显表现出难过低落的现象,我们想象中的“泪流满面”更是少见。中国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展示给别人,把痛苦留在心里,所以我们很难非常直观地看出一个人情绪低落,往往需要仔细询问了解。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即所谓的“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下降

但是除了这些典型症状之外,还有很多的症状。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他们的抑郁症往往具有隐匿性。当他们患病时,多表现为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不听话、多动、执拗、反抗、攻击、不守纪律、学习困难、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低。同时有可能会出现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生理问题。具体见下表。

家长对抑郁症的治疗,往往也有错误的认识。

当医生给得了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开具处方时,家长的反应往往是:

“啊,还需要吃药啊,能不能不吃药,我们孩子就是想多了,是不是你给他疏导疏导就好了”

“药物都有副作用,中药那些调理行不行呢?”

面对孩子的确诊,很多家长都是不愿意接受的,觉得孩子就是单纯想多了,只要找个人开导开导就会好的。

有些落后的地区,甚至还会迷信一些鬼神,让孩子喝符水来期望治好孩子的“病”。

事实上,抑郁症就是一种病,不是单纯意义上性格上的弱点或者缺陷所致,而可能是大脑中传递信息的物质(神经递质)失衡。

抑郁症的发生与家族史与遭遇不良生活事件有关。

抑郁症是有生物基础的,在必要时通过药物可以帮助患者调节体内的神经递质浓度,使得他们感觉良好。


对于某些较严重的抑郁患者,需要服用药物

得了抑郁症,可以不吃药吗?

这个问题,大家都很关心。我很理解,大家对于药物的恐惧和排斥。总觉得自己的病需要靠药物来治疗,好像会显得自己很严重,或者服药就会让自己变成一个“病人”。

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治疗方案是: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首选是心理治疗,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或者人际关系疗法(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只有当心理治疗没有发挥作用或者患者抑郁情况很严重的时候,才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如今抗抑郁药在儿童青少年中的使用比较频繁,但是由于儿童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药物的安全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不要用药,选用哪种药物,如何用药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应对的。


那么,医生应该如何用药呢?

儿童青少年抗抑郁药的使用首先需要排除双相障碍的可能性。

因为抗抑郁药可能诱使患者躁狂发作,尤其是那些具有遗传倾向的患者。同时,在治疗初期和药物剂量增加的阶段,必须严格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对SSRI类药物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发现,儿童以及18-24岁的患者产生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的概率较用药前有所提升(从2%增加到4%),这与药物诱导的精神激动(activation)有关。有学者指出,除非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否则不要为中度至重度抑郁症的儿童或年轻人提供抗抑郁药。

那么究竟哪些药物适用于儿童青少年呢?

当为中度至重度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开具抗抑郁药时,优先考虑氟西汀,帕罗西汀和文拉法辛不应该用于治疗儿童和年轻人的抑郁症。三环类抗抑郁药不应用于治疗儿童和年轻人的抑郁症。

这些观点得到了很多实证研究的支持。医学期刊柳叶刀在2016年和2020年都发表了关于儿童青少年抗抑郁药物使用的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氟西汀是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最优选择。单独使用氟西汀或者氟西汀结合CBT都可以。没有任何一种单独的药物比任何一种单独的心理疗法更有效。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所致的停药比例相对较高,选药的时候需要权衡其风险与获益。


抗抑郁药物有副作用,但是是可控安全的。

很多人对西药的第一反应就是有副作用。西药不可避免具有一些副作用,但是临床上使用的抗抑郁药物都是经过FDA认证通过才使用的,安全性是比较高的。

可预见的副作用也都是非常明确地写在药物说明书上,而且这些副作用往往都比较轻微,比如食欲下降,头晕,嗜睡,便秘等等,跟我们平常服用的感冒药的副作用相差无几。因此,对于药物的副作用不必太过于担忧。

老百姓对于中医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中医历史悠久,是老祖宗几百年上千年的智慧的体现。我们对于中药的认识是副作用小,因为都是一些植物,纯天然。但是事实上,中药往往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就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撑。

而且,原则上,西药和中药是不建议在一起使用的——两种药物在一起使用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保证。所以,大家不要拿自己当小白鼠。中药调理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效果甚微。实际上,中药带来的心理作用往往要好于药物本身的作用。

抗抑郁药物在儿童青少年使用过程中的确会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抗抑郁药物通过影响5-HT受体或5-HT水平影响胃肠道动力,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腹泻、消化不良等。

这种症状一般出现于用药最初几天或1-2周内,后续逐渐消失。

而抗抑郁药物起效需要4-6周,因此很多人会感觉药物没有效果,反而很难受,坚持不下去选择停药。这个时候,就需要精神科医生提前告知患者,药物可能引起的肠胃的不适,胃口不佳,恶心都是正常的药物副反应,一般会自行消失,一定要坚持服药。

另外,很多人对“依赖性”的副作用有错误的理解。很多服药的患者往往自觉症状好转,就主动停药,停药以后会引起一些不适。

这个时候,人们会把这种不适理解成精神病药物具有依赖性,吃的时候好好的,不吃人就难受。事实上,这跟依赖性完全没有关系,抗抑郁药物不具有成瘾性。

停药以后的不适其实是正常的撤药反应。撤药反应更有可能发生在患者不经过医生诊断自行停药的情况下。

一般而言,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症状好转后需要1-4个月逐渐停药(比如由一颗减少到半颗,服用一段时间后再停掉)。

如果突然停药并产生了严重的撤药反应,建议重新服用原来的药物,并以更缓慢的速度减停。或者换用另一种更长半衰期药物。换药后逐渐停药。

总的来说,目前比较认可的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是:

  • 对于轻中度的患者,优先考虑心理治疗;

  • 只有当心理治疗无法发挥作用或者患者抑郁程度严重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 氟西汀从安全性和有效性上面来说,都是首先考虑的选择。

  • 另外,在对儿童青少年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必须严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Cipriani, A., Zhou, X., Del Giovane, C., Hetrick, S. E., Qin, B., Whittington, C., ... & Cuijpers, P. (2016).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antidepressants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network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388(10047), 881-890.

  2. Guidance on the Use of Antidepressant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Version 2 – January 2014)

  3.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teen-depression/in-depth/antidepressants/art-20047502

  4. Luft, M. J. , Lamy, M. , Delbello, M. P. , Mcnamara, R. K. , & Strawn, J. R. . (2018). Antidepressant-induced activ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isk,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Current Problems in Pediatric & Adolescent Health Care, S1538544217302353.

  5.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acceptability of antidepressants, psychotherapies, and their combination for acute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6. Lawton, A. , & Moghraby, O. S. . (2015).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primary, community and secondary care (nice guideline cg28).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Practice Edition, 84(10), 2113-2120.

  7. Walter, H. J. , Bukstein, O. G. , Abright, A. R. , Keable, H. , & Rockhill, C. . (2020).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8. Lee, E. S., Vidal, C., & Findling, R. L. (2018). A focused review o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harmacology, 28(9), 582-605.

  9. Guidance on the Use of Antipsychotics Version 4 April 2018.

  10. Correll, C. U. (2008). Antipsychotic u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inimizing adverse effects to maximize outcomes. Focus, 6(3), 368-378.

  11. Dougherty, D., Schiff, J., & Mangione-Smith, R. (2011). The Children’s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Reauthorization Act quality measures initiatives: moving forward to improve measurement, care, and child and adolescent outcomes. Academic pediatrics, 11(3), S1-S10.

  12. Guidance on Strategies to Promote Best Practice in Antipsychotic Prescribing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本文作者:阮倩男,心理学硕士,临床心理评估和治疗师,注重实证研究。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