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的上的团,填不上的失落感样稿
泠愉2020-11-27

“上海名媛群”火了。

 

500元进群费,200元拼3000元一晚的宝格丽酒店房间,350元拼一个月爱马仕Kelly背包,6人拼一份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双人下午茶……

 


所谓的“名媛群”,实质就是一个大型拼单现场——一群人通过相较之低廉得多的价格,来拼一份原本只能够属于真正名媛贵妇的享受,500元的会费,就能保证你薅上长期的“奢侈品”羊毛,满足几个月半年的朋友圈自豪感。

 

这种选择的本身无可厚非,将自己的钱花在哪里是每个人的自由,只是这种现象本身,难免脱不出一种荒诞的意味。

 

她们拼的上的是单,那拼不上的,又是什么?

 

 

这件事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奥黛丽赫本的一部著名电影,《窈窕淑女》。


底层的卖花女在语言学家的改造下成了舞会上引人注目的名媛,她举止得体,谈吐大方,舞姿优雅,赢得了王子和女王的好感,让所有人为之倾倒,甚至被在场的“上流阶层”误会为一位公主。

 


可是她自己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卖花女的身份,在从语言学家的家里离开后,她的第一反应,是回到了她曾经熟悉的卖花的街道。

 

她始终没有把自己看作那个高不可攀的地方的人,她知道自己该在哪里。

 

“上海名媛群”拼团是她们的自由,可透过这种拼团行为本身,却不由得观察到这种行为背后所透出的本质:他们没有实际物质上和阶级上的能力,却想要获得那种奢侈品与高档场所的享受带给他们的满足感,他们想步入上流。

 

物质上让人羡慕的自豪感,精神上步入上流的优越感。

 

就好像“纸醉金迷”的典故,曾经步入过皇宫的医生孟因战乱回到家乡,始终放不下曾经在皇宫中见过的雕栏玉砌金砖碧瓦,于是用金色薄纸贴满了整座房子,仿佛置身金屋,又回到了从前那般满目繁华的日子。

 

可孟造就的始终不是一个真正的金屋,而拼团的“上海名媛团们”得到的,也始终不是真正的上流阶层的入场券。

 

 

追求的背后,展露出来的真相是失落。

 

失落自己的平凡,失落自己的普通。

 

或许穷其一生也不会成为那些上流社会真正的名媛绅士,那些奢侈而享受的生活与我们无关。

  

我们的生活一如既往的平淡乏味,拿着固定的薪水,为了安家与温饱奔波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而这种3000元一晚上的奢侈酒店,20万的名牌包包,真实的这样的生活,仅仅是在公交车开过陆家嘴的时候,能够让我们抬头仰望一眼。

 


这个时代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绚烂,看到了太多的光彩夺目,我们渴望成功,渴望财富,甚至是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但那始终是少数人才能成真的美梦。

 

既然永远都会是遥不可及的痴梦,为什么不能让我短暂的享受上那么片刻?让我真实的抚摸一下他们,得到一瞬间的近在咫尺,一瞬间真实的满足感,用我负担得起的价格来换取这些个“一瞬间”和“片刻”,让我这颗小小的失落的心,得到一点慰藉与满足。

 

 

这种与自身实力不相符的享受,到头来只会变成一场让人更加失落的虚荣。

 

《窈窕淑女》如果最后成为一场悲剧,那么最大也最真实的可能性,就是卖花女伊丽莎在经过这场“塑造名媛”的实验后,真的把自己当做了一个名媛,然而当她真正想要踏进名媛的圈子的时候,只会被现实撞个头破血流。

 

一瞬间的光彩,随之而来的一定是漫长的落寞。

 

你始终只有和别人一起租一只爱马仕的能力,始终只有和别人拼团住一间酒店的能力,始终只有和别人拼一份下午茶的能力。

 

而真正的名包名表,名车豪宅,始终都与你无关。

 

安于现状,其实并不是不思进取的同义词,有些时候安于现状,不仅能让人安,更能让人乐。

 

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长久的快乐,就好像是一缕淡淡的甜,一直能萦绕在心里。而追求那些短暂的高奢,就像是一瞬间,打入一针强心剂一样刺激的甜腻,随之而来的就是长久不能消去的苦涩。

 


生活是漫长而持久的一件事,总不能一直被浮华烂漫遮住双眼,再用摘下眼罩那一刻比从前更加深刻的失落感来惩罚自己的后半生。

 

拼的上的是团,而填不上的,正是每一个人埋藏在心底深处的失落感。





图片来源网络

撰文:泠愉

编辑:华华

排版设计:大圣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