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研三学生自杀:所以,是心理太脆弱,还是所处环境有缺陷?样稿
小嫒2021-06-21
今天在浏览器看到一条推送的消息,标题是: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上吊。正赶上前天推送生的通知公开,遇到这门子事,简直不要太有冲击力。

在我看完这篇推文后,打开微博,不出所料,竟然冲上了我那个时点的热搜第一名。在这条热搜下面,聚集了网友上万条评论:有为这名研究生感到惋,惜的,也有感同身受的网友诉说自己读硕博时做科研的压力,也有在评论讨伐导师的,更有甚者觉得本科毕业后宁愿工作也不愿深造。
总而言之,更多的故事在评论区曝出,打开仿佛就看到了教育体制内的一片心酸。
图片
事件的主人公在他的遗书中写道,他是因为想逃避工作才选择考研,而后又因为害怕达不到导师的要求而延毕选择自杀。对于这样的悲剧,我好像也没什么绝对的言语去评论,我能说的就是:如果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大,我现在不会选择去考研。
当然,因为学业压力自杀的人不在少数,有统计数据显示,博士生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心理问题,而他们患心理疾病的概率要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高出两倍。
所以说,读书也不是说自己空有一句“我有远大理想”就能读好的,所谓的健康除了身体,还包括心理。任何让众人仰慕的地位或者学历,乃至财富,都要用等价的付出来交换,坐享其成是有可能发生。但是一定要知道:只能在梦里出现。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与上面事件类似的问题:个人心理与社会环境。当然,不是绝对,仅供参考。

图片

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太弱,做出极端行为的风险会增加。

图片


如今,抑郁症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可能有人会觉得抑郁一般人都会有,可是当情绪持续低落,行为逐渐倦怠,抑郁症也会发展成其它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
除此之外,还会有生理上的变化。譬如内分泌失调、皮质醇升高,总之,就会演变成我们常说的“生病”。
我们之所以无法理解抑郁症患者的悲痛,完全是因为这种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就好比刀插在你身上,别人不能代替你受罪一样,既然自己不是当事人,少评论多安慰便是对患者最大的尊重。
上文中的那个研究生,因为学业压力到最后失去了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惭愧,以至于最后选择消极避世,谁能保证他就没有心理疾病呢?
如果他的同学,他的导师,能觉察到他的情绪及异常,那么,他也许就会抓紧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不至于用生命换来他的解脱。
图片
图片

二、社会环境友好一点,也不至于悲剧发生。

图片


我们说,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心境。那么,处于硕博应届生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虽然我没那么高的水平,但我还是了解到大概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能不能按时毕业”这个问题。毕竟延毕的事例太多了。
与此同时,他们所花的时间成本摆在那里,没有选择深造的同龄人已经工作了好几年,而他们却还拿着不多的工资,多少心里会有压力和危机感。
浅显的说就是,如果你适应不了环境,那么环境也不会善待你,甚至遗忘淘汰你。
当然,构成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在学校里,有导师,在学校外,有领导。为什么我们常常强调选择很重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中,不站错队很重要,你选择怎样的前辈带你,或者说,你选择和怎样的人为伍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有心理问题,身边有很多朋友愿意理解帮助他,那么他可能很快就能走出来,反之则不然,做出极端行为是很容易发生的。
说了这么多,就分析到这里。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一个人的能量场强大,也不至于轻易屈服于环境。在此,希望读到此文的各位有所爱,有所期待,在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里对自己好一点。
图片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