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母亲:我不过是想望子成龙,怎么就把孩子逼上绝路?样稿
新面纱2021-09-14

深夜,我突然接到北京一所大学的心理中心老师的电话。电话里老师万分焦急地说,一个学生想要自杀,班主任在他的笔记本上找到我的姓名和电话,希望我能帮助他解决问题。

这段话,出自《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书中一开头,就讲述了一个非常平常,却又很有代表性的案例。

一位学生想学文科,却被母亲要求学理科,在学习过程中越学越苦闷,最后走上一条想要自杀的绝路。

母亲不明白,自己不过是望子成龙,怎么就把孩子逼上绝路了?

“严格的要求,做社会需要你做的事,不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吗?教育难道不是培养孩子的各种学习技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吗?”

这位母亲疑惑不解,她心目中对教育的理解,就是好好学习,找好工作,贡献社会。

太多父母认为教育就是这样的,我们不能说他们错,只能说,这样的教育理念,是狭隘、表面的。

我们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是成为他自己,做他真正想要做的事。而不是将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他们按照家长制定的路线,走人生道路。


我非常喜欢《无问西东》这部电影,看了不下三四遍。里面就讲到一个关于学科选择的问题,严重困扰着学生,跟这位闹自杀的学生案例非常接近。

吴岭澜是民国时期的清华学子,他擅长文科,国文和英语满分,而理科则“无列”(不及格)。

他很纳闷,整日郁郁寡欢,校长梅贻琦问他当初为什么选择实(理)科,现在却想转到文科呢?

吴岭澜回答:最好的学生都在学实科。

他以为,像他这个年纪的学生,只有把自己交给书本,选择大家都在做的事,让自己沉浸在忙碌中才是正确的事。

梅贻琦的一番话,让他彻底醒悟,并且影响了他的终生,让他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校长说: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漫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吴岭澜大受启发,如醍醐灌顶,他开始思索到底什么是“真实”。有一天,他在图书馆看到泰戈尔关于“对自己的真实”的演讲,深受感动。大师的旁边站着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等这些引领时代潮流的人,他们的脸上神情自信、从容、坚定。

吴岭澜在他们身上,瞬间找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他们就是自己的榜样,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成为的样子。


谁说只有理科才能救国?

救国先救心,先启智,让国民学子找到自己的价值。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转到文科去,毕业后到云南从事教育工作。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敌人的战机在头顶轰炸,学生们在土堆、山坑里学习,他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国文,讲述人生选择、做人道理。

他借用泰戈尔的诗歌启迪学生:

“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深层次的教育意义。


校长梅贻琦让吴岭澜找到真实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他也用同样的方式,启迪学生,让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吴岭澜又影响了富家子弟沈光耀投身到抗战中,在忠孝两难全的抉择下,他终于选择为国报效。

真正的教育,不是将自己的私人意愿强加给孩子,更不是随大流,看到别人做什么就让孩子做什么。而是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真实意愿和长处去培养和发挥。


《孩子的品格》这本书,作者彭凯平和闫伟,从积极心理学出发,告诉家长们,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让他们掌控自己的人生。

书中从“积极教育、情绪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赋优势、专注力、善良、王者之力”九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最大程度,最终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找到人生理想。

-end-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