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神剧,推荐给所有父母:家庭悲剧,从“甩锅”开始样稿
MISS蔷薇2022-01-06

作者 | MISS蔷薇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曾被网友称为“脑洞大开”的马来西亚神剧《美丽新世界》里,有这么一个单元故事:


未来的法律规定“子女犯错,父母有罪”,若子女犯了法,教育部将宣判父母失去合格资格,必须到劳改营重新接受教育,学习如何为人父母,通过考试还能为子女减刑。


一对夫妻,被通知他们的儿子犯了“恶意伤人罪”,孩子入狱,父母也因而入营。


可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杀人。


要知道,儿子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性格乖巧,是夫妻俩的骄傲。


可通过调查却发现,真相远比想象中更残酷:


儿子在学校交了一个女友,是公认的“不良少女”,他一直不愿公开女友的存在,女友怀孕了他就联合好友一起拍摄女孩的不雅视频来进行威胁。


好友良心不安想自首,暴怒的儿子在他身上狠刺了十几刀,被女友举证为“暴力狂”。


看到犯罪录像那一刻,夫妻俩犹如五雷轰顶,错愕之中才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给的太多了,还是因为给的太少?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镜子》,很多人解读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认知、言行都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像一面镜子一般引导孩子成长。


而我认为,完整的解读还应该包括另一个角度:


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出现的问题,可能映照出父母或家庭存在的问题。


关键是,父母能不能意识到,或者愿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傲慢”的父母



这里的“傲慢”没有贬义,呈现的是大部分父母陷入无意识的一种状态:盲养。


全国妇联调查显示,50%的家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


由于缺乏正确的养育理念和指导,很多人面对初为人父人母的惶恐不安,大多会选择最熟悉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往往是自己曾经“被养育”方式的主体复刻(或者是过度补偿)。


于是,上一代在养育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所造成的创伤,就可能经由自己,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


未经审视和思考的教育,最可怕之处在于犯错而不自知,甚至会因为孩子表面的优秀而自喜,直至问题爆发。


此时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父母。


第一种是,直面问题,反思和承担自己的责任。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家庭问题的折射。


比如孩子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


如果父母能透过“问题”去分析本质,就会发现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可能是家庭环境给他的安全感不够,也可能是父母本身的脾气就很急躁,属于家庭系统性问题的延伸。


这个“上帝视角”能给父母带来很多新的思路和灵感,有可能及时阻断一些原生家庭问题的继续发酵。



第二种是,逃避问题,企图把孩子的问题分裂出来,让其自行“背锅”。


前段时间,鹿道森事件在网上激起千层浪,5000多字的遗书描述了他从小经历的苦难,其中原生家庭所占的比重非常高:


焦虑强势的母亲、暴躁缺位的父亲、被忽略的自己长期遭受粗暴的情感对待,即使被校园霸凌也依旧被漠视,感受不到爱和温暖。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群体,我的不安又该放在何处,我该怎么融入一个新的群体?没人关心过……只是因为小的时候看起来像女孩子,我在学校就要被霸凌,语言暴力。我家里人总说我不爱说话,不喜欢打招呼,可是从没人去想过一个人会变成这样的原因。”


他的父母看见问题了,可看待问题的方式,却是静态、割裂的,好像孩子的问题是天生的,或者是自己折腾出来的,总之和父母完全无关。


但实际上,家庭环境导致的性格柔弱、脆弱时刻缺少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这些都可能是孩子“不爱说话、不喜欢打招呼”,进而被霸凌的原因。


这种思维方式非常普遍,面对孩子的问题,一些父母只是一味指责和批评,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孩子自身。


这类父母,往往由于自身的人格不够强大,为了保护脆弱的自恋,潜意识会自动启动分裂和投射的防御机制,将孩子投射为“坏”的,那么自己就是“好”的,由此来维持一个自我感觉相对良好的水平。


鹿道森因抑郁症投海自尽后,姑姑出面为其父母发声:家人没有给他任何压力,可能是他自己想多了,爸爸妈妈对他非常好,曾贷款让他创业。


姑姑的这番发声,初衷也许是在为父母缓解压力。


但遗憾的是,这句话依然表达出了另一层意思。


如果一味地沉浸在自以为是的“好”里,而刻意去逃避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责任,就可能成为原生家庭悲剧的开端。



怨恨的孩子



承接这个悲剧下文的,是来自孩子的反噬。


在独自承受父母“坏”的攻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坏”的部分会得到巩固和强化,还可能产生一些其他的心理问题。


因为父母在“分裂”中,把孩子放在了对立面,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被抛弃、被厌恶,他是糟糕的,而父母是不可靠、不安全的。


自卑、缺爱、没有安全感,所谓“原生家庭后遗症”大都来源于此。


而随着意识和认知的生长与扩展,当孩子逐渐认识到很多阻碍其发展的问题都与父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时,心中的委屈和愤懑被即刻点燃。


此时也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一种是压抑情感,向内攻击。


他们大多由于自身人格虚弱,无力向父母“发起攻击”,或认为父母人格虚弱,自己的攻击会摧毁他们,因而选择将这份强烈的情感压抑在心中,由自己承受。


鹿道森和大部分抑郁症患者便是如此,唯一一次正式向父母“发起攻击”,或许只能出现在遗书中。


第二种是向外攻击,和父母正面对抗。


程度轻一点的,可能与父母爆发激烈的争吵,指责父母的种种过失,大量宣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断绝关系;


程度重一点的,则可能直接见诸行动,通过“自暴自弃”来惩罚父母。


比如一个来访者,没有稳定的工作,性格暴戾,每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心安理得在家啃老。


他的父亲早年出轨,与母亲离婚之后重组家庭,便对他关注甚少。


而这场家庭巨变,几乎改变了来访者的人生,他从一个阳光帅气的少年,慢慢变成大家眼里阴郁懒散的“怪人”。


可父亲并未有所反思,看到儿子这副模样,只是觉得羞耻,偶尔见面也净是数落和责备。


他内心对父亲充满怨恨,一次大吵中扔下一句 “你死了我都不会再去看你一眼”,便彻底与其断绝了往来。


也是从那之后,来访者认为自己失败的人生都是父母造成的,干脆彻底“躺平”,混吃等死,了却余生。


“错都在你,我是无辜的、好的,你要为我的人生负责”,当孩子也启动“分裂-投射”的防御机制,企图将责任全部推还给父母,一个家庭悲剧几乎就在这样的“轮回”中成为定局。


问题再也无法找到承担者,而双方关系持续恶化,由此成为原生家庭无解的“死结”。




解局的办法



既然“死结”的根源在于双方互相推卸责任,那么破解之道就应该从认领回属于自己的责任开始。


对于父母而言,建立动态的、系统性的养育思维很重要,一旦孩子出现问题,首先要意识到可能是家庭系统或是教育方式出了差错,这也是父母反思和成长的机会。


在此基础之上,和孩子共同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如果确实能力有限,也要让孩子知道,他的问题来源于家庭内部,父母也有责任。


韩剧《请回答1988》中,女主角德善是家中不受宠的老二,父母的关怀更多集中在优秀的大姐和年幼的小弟身上。


有一次德善情绪爆发,离家出走。


爸爸找到她,诚恳地说了一段话:


爸爸妈妈对不起你,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就稍微体谅下。



德善忍不住哭着发泄了起来,爸爸才意识到,原来女儿受了这么多委屈,买了一个蛋糕给她道歉。


有时候,在孩子面前“示弱”,并不会损害权威感,反而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诚,既能维系爱与信任,也可能让孩子在了解到父母的局限之后迸发出自己的力量。


而对于孩子而言,需要负责的是自己的人生。


“甩锅”或“自暴自弃”只会让自己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或许你有个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也因此产生诸多困扰。


但意识到这一点的同时,你也拥有了选择权:让影响停止或继续。


就像《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即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遭受了重重创伤,但从原生家庭里抽离出来之后,她是活得最精彩的那个。


原生家庭之殇只是人生局限性中的一种,我们必将带着这些局限性前行。


如何通过增强自己的力量,削弱甚至化解这些影响,从而帮助自己跳出局限,体验更广阔的生命,其实也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之一。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我国首次从立法的角度明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


这是一个很好的向导和指引,对于减少“盲养”,指导父母走向真正的 “合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说到底,父母是原生家庭的根基,父母的高质量养育,必定能从源头上减少所谓的“原生家庭问题”。


期待未来,我们也将迎来一个更和谐、更幸福的“美丽新世界”。


作者:蔷薇 社会工作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换个视角看世界,发现更多可能。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