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历经内有文景之治,外有汉武大帝荡平匈奴,日益昌盛。但自宣帝后,皇帝不是命短就是不务正业,外戚擅权,尤其自成帝之后更甚。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王莽的第一贵人王政君——宣帝时宫女,服侍太子(元帝)而生儿子(成帝),16岁的成帝继位,王政君升为太后。
此时外戚王氏子弟已是权倾朝野。他们飞扬跋扈,生活奢靡,但只有一个人例外——王莽!
王莽父亲是王政君的亲哥,去世早,未及封侯。王莽家庭条件差,他不和亲戚攀比,而是一门心思投入到研读儒学中。他求学时谦逊低调,粗布长衫,学习刻苦。尽心伺候老母还有早年丧夫的嫂子,待侄如子,博得街坊四邻,亲朋好友的一致赞誉。王莽对叔伯们非常尊敬,跟同辈王氏子弟作风形成鲜明反差,朝中大臣们渐渐注意上了这位王氏儒生。
王莽的第二贵人当朝第一权臣大司马兼大将军王凤临死前,推荐了给他日夜陪护,尝药喂食的王莽当了黄门郎。后一路飙升射声校尉、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新都侯,食1500户,从此王莽迈入了权贵行列。成为根红苗正的王氏中出类拔萃之青年才俊。
掌控权利,人往往会膨胀迷失。但王莽官越大越谨慎谦恭。施舍钱财寒士,接济贫困同僚。让王莽在朝野上下的贤名声越来越大,一时间人人都以结交王莽为荣。38岁时当权的叔伯们大都去世,王莽升为大司马,加上汉成帝驾崩,开始了真正的辉煌人生。
西汉王朝迎来了第十一位皇帝——哀帝刘欣,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名人赵飞燕升太后。成语“断袖之癖”就出自刘欣。刘欣朝的外戚势力祖母系傅氏,母系丁氏开始掌权,皇帝断袖的董贤也成为举足轻重的权臣。以王莽为首的前朝外戚貌似成为过客。
然而,幸运总伴随着王莽,哀帝短命在位6年,年仅25岁。
他也没有子嗣,无权但威望高的王莽再次被推出来主持选嗣大计,他在宗亲中颇费心机的选出了西汉第十二位皇帝——年仅10岁的汉平帝,从而独揽了朝政。逼死成帝、哀帝两任皇后灭掉董贤一族,一劳永逸地灭绝了其他外戚势力。
红得发紫的王莽门生故吏子侄遍布朝野。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会暗示党羽先去上奏,然后自己再极力反对,既迷惑了太皇太后王政君,又让朝臣误以为他是真的淡泊名利。
几年后,中原突发蝗灾,耕田几乎颗粒无收,王莽拿出家产救济灾民。王政君为此奖励两万亩田地,他义正言辞地拒绝说:“农田歉收,匹夫有责!”。在他的亲信们包装打造的大力宣传下,大司马的事迹在全国各地田间地头,坊间集市传颂着。
王莽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汉平帝当皇后,自己又加了一个头衔——国丈,连宫中的一举一动也尽在掌控。
平帝渐渐长大,有次说了几句牢骚话,被王莽宫中的耳目听到。平帝14岁生日,文武百官都前来祝贺,王莽亲自为平帝献上了一杯毒酒,大殿上喜庆气氛中的皇帝没有任何怀疑一饮而尽,没几天就死了。
同样无子嗣,几十个兄弟子侄中,在王莽主持下,年龄大的不要,借口兄弟之间不能传承。
西汉第十三任皇帝诞生,年仅两岁的远房亲戚——刘婴。一进宫,即被王莽软禁,期间不得与人通话,六畜不识,话语不清,成为了一个傻子。
一些大臣为巴结已行使皇帝权利的王莽,于是劝进上演了。“顺应民意”,王莽差人到太皇太后王政君处索要玉玺,王政君虽然恼怒,但无能为力,怒摔玉玺,历史上的传国玉玺从那时起,少了一个角。
公元8年,王莽正式自立为帝,把汉的国号为新,定都长安。
一个边缘化的外戚落魄贵族,能做皇帝的成功率几近为零,他的成功用三个字可以概括:
一、狠!王莽小儿子失手杀死婢女,按制度贵族不担责,但王莽没有犹豫拔剑扔给儿子,哀求不成的儿子明白了父亲用意,大喊成全父亲之名,拔剑自刎。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受任何羁绊!
二、装!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勤奋好学,赚足口碑。做官后工作勤勉,不贪图名利。
三、才!王莽54岁登基做皇帝15年,登基后并未冲昏头脑,而是一步步施展自己的执政方针:
1、土地国有化,再分百姓,使天下耕者有其田。
2、禁止买卖奴隶最大化解放了生产力
3、统一货币禁止高利贷
4、为照顾穷人,廉租房首次诞生
5、把盐、铁、酒、币等制造收归国有,防止商人剥削,计划经济首次诞生
6、重视科学,有人发明了飞行器飞了百米,他也赏赐了,以鼓励大家开展创新,他自己发明了游标卡尺,跟我们现在用的几近相同。他还亲自操刀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体解剖,为医学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王莽改革步伐迈得太大,手下思想跟不上,许多政策得不到落实或者差强人意,最终失败,其过程跟王安石,张居正相似。只不过他的篡位不光彩,而沦为反面教材。胡适先生对他的评价最为中肯:“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王莽思想超前,政治创新,没有子嗣,宛如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投入了一枚石子,溅起了一小串水花,默默地沉入水底。以至于广大网友戏称他是一位来自现代的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