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诗歌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因为诗歌孕育了文明、孕育了思想、孕育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国度。
如果说诗是一种载体,那么诗所寄托的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而说起情感最为细腻丰富的诗人,李白必然是首当其冲的,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侠气、文气和豪气都是无数后人所争相模仿却从未超越的。
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说过“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的诗歌离不开酒和月光,离不开剑气和豪气,从江湖之远到庙堂之高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我”,那么的“自然”。
李白的诗歌留世的很多,传世的也不少,其中深受后人喜爱的不乏有飘逸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自然清新的构思以及华美的辞藻。一次,李白与故友在谢朓楼重逢,写下这首诗,惊艳了整个盛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书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在说这首诗之前不得不说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李云,是李白的好友,也是李白的族叔,李云是当时的监察御史。本诗写于俩人二次相遇的时候,可以说是李白故地重逢故友的感慨之作,俩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李云任监察御史,而李白是被贺知章、吴筠等人引荐过来做官的,而宣州相当于是一个考场,在这里,考官们要考察李白的诗词水平,因为,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进入宫廷的。
在宣州的这场宴会上,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歌词,盛赞杨贵妃和大唐气象,由当时的宫廷乐师李龟年来演唱,没过多久,就火遍了大江南北,李白也因此通过了考核,得以进入了宫廷。
这场旅行对于李白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不仅过上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生活,而且还结识了李云、李龟年等挚友。
不过,由于李白自身放荡不羁的性格再加上自身才华横溢,自然引起了不少宫廷人士的嫉妒,在殿堂之上,李白喝醉了酒,还大声嚷嚷着让高力士脱靴,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举动,招致了一系列宦官权臣们的不满,在他们的联合弹劾下,李白被罢免了官职,逐出了宫门。可以说李白是不幸的,因为他失去了人人羡慕的生活,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终于可以享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了。
一年之后,当李白再次来到宣州谢朓楼的时候,他再次遇到了李云。这个时候的李云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监察御史了,相反,他现在所任官职不过是一名校书。校书,顾名思义就是校勘书籍的官职,自然不会是什么大官。
如果说俩人之前碍于身份的原因还不得不假装客气客气走走过场,那么现在双方可以说是一点包袱都没有了。在谢朓楼,俩人喝酒谈心、登楼赏景,几杯酒下肚之后,李白写下了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歌的名字比较长,但我们不难明白它想要表达的意思,宣州谢朓楼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饯别也就是告别的意思,校书叔云也就是指李云了,他所担任的官职是校书。
诗的开头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大概意思是说:昨日的美好时光已经弃我而去是不可挽留的。今日的繁杂琐事扰乱我的心绪,使我烦恼不堪。
此句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没有用“昨日之事,今日之事”,而是用了“昨日之日,今日之日”,在这里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一再暗示了美好时光的一去不复返以及未来的无限惆怅。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李云叔侄二人高楼远眺,看到了眼前的萧瑟秋景以及那一排排飞往南方的秋雁。面对此情此景,二人只能把酒一杯一杯地饮下。
而第三句中,“蓬莱文章”、“建安骨”、“小谢”指的都是文风。在古代的传说中,“蓬莱阁”指的是仙阁,那里有很多的藏书,是无数文人所向往的地方,在这里,作者是想夸张李云的文章有仙气、有灵气,也就是“仙风”。
“建安骨”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建安七子”和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他们笔力遒劲,有“包藏宇宙之志,吞吐天地之机”,用在这里是称赞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劲、苍劲有力。而“小谢”指的是南朝时期的谢眺,他的诗具有清新脱俗的特点。
李白在这里不仅是夸张了前人的文章,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族叔李云的肯定以及对自己文章水平的自信。而比较有特点的是,李白的这种夸赞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一种恭维的感觉,相反,让人听了之后觉得十分舒心畅快。
而李白虽然生性风流、喜好玩乐,却也明白,大丈夫最重要的是建功立业,而不是贪图享乐、碌碌无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此时的他早已神采飞扬、思绪万千,想要上九天揽月去了。
当然,这终究只是一个幻想,可是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积极乐观、豪迈的思想感情,在那个地方,作者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是酒醉的,却也是清醒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理想终究只是理想,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系列的繁杂琐事就如同流水一样“剪不断,理还乱”。
在这句诗中,作者将人世间的繁杂琐事比喻成流水,也正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么为什么古人在写诗的时候都喜欢把愁思比喻成流水呢?这或许和流水的特性有关,流水奔流不息,绵延不绝,永远不会消散,这也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有些东西是怎么甩也甩不开的,烦恼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作者是怎么解决的呢?在最后一句诗中,给出了答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句话的意思也十分明显了,也就是说作者想要泛舟湖上,就那样自由自在地躺着、睡着,甚至不用在意自己的衣着,披头散发,放浪形骸之外,就这样潇洒地过完余生。
其实从全诗来看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似乎作者写诗就像说话一样,没有经过思考,乍一看没有逻辑、没有头绪,可实际上内容是十分紧凑的。而在情感上还会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让人读了有一种想要继续读下去的感觉,这大概就是李白诗歌的魅力之所在吧!
其实李白的一生是传奇的,也可以说是坎坷的,他经历了科举的失败,一度想要放弃,却因“终南捷径”实现了自己“暮登天子堂”的愿望,可是由于自身性格放荡不羁、始终不适合在朝为官,最终也只能回归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但无论如何,李白的诗歌都永远是无法复刻的经典,值得我们永远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