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幸存下来的一首诗,每一句都写得很精彩,读过的人是高手样稿
一号诗巷2022-08-01

有人说:写诗数量多的诗人,注定是非常出名的大家。

这个观点不无道理,因为诗的数量多了,诗人出名的几率也就提高了。

就拿陆游来说,他一生写的诗超过9000首,这就为他能够坐定诗坛“大咖”之宝座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但是细细说来,诗的数量对一位诗人的后世知名度的影响力,是需要讲前提条件的。比如诗作本身要有一定的质量;比如诗人的诗作要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从而可以让一定数量的作品得以流传。没有这两个前提条件的支撑,一个诗人的名字会很容易被光阴的尘埃所掩埋。

其实宋朝的杨蟠,就可以被称作是一位被光阴的尘埃埋没在历史角落里的诗人。

据记载,杨蟠写的诗至少有1000多首,这个数字虽然不能跟陆游的诗作数量相比,但在诗人圈里来说,还算是比较多的。

不过可惜的是,杨蟠写了那么多的诗,却几乎都流失了,保存下来的简直屈指可数。在本章中,诗巷就特意给大家带来了杨蟠的一首诗,这当然也是杨蟠的“幸存”之作,读过它的人可不简单。

陪润州裴如晦学士游金山回作

宋·杨蟠

世上蓬莱第几洲,长云漠漠鸟飞愁。

海山乱点当轩出,江水中分绕槛流。

天远楼台横北固,夜深灯火见扬州。

回船却望金陵月,独倚牙旗坐浪头。

杨蟠多有才?看看王安石对他的评价就能知道:“足下之文,但知畏之,愿造请所闻。”所以,如此优秀之人,面对其诗作几乎皆已流失的事实,的确让人感到痛惜。

不过我们如今能够读到这首《陪润州裴如晦学士游金山回作》,也算是种幸运吧。这首诗是作者陪同学士裴如晦游览金山后所写,可视为一首登临之作。

登山必为风景而醉,作者也不例外,金山在他眼中的形象是什么样的,我们从首联中就能略见一斑:世上蓬莱第几洲,长云漠漠鸟飞愁;“蓬莱”一般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古诗词中常用它来指代优美的风景。作者在首联中首先以“蓬莱”一词来营造氛围,在体现“金山”风景之优美的同时,也将金山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体现出来。

后面一句描写是对“蓬莱”的初步证明,具备空间上的广度,更具画面上的生动性;有云有山,有飞鸟往来,还真如仙境一般。

而作者在其中又用了一个“愁”字,那么这个“愁”字用在此处的作用何在?如果将其看作奠定情感色彩的字眼,就会显得与前一句有些相悖。

其实这里的“愁”主要是与”长“呼应,用来烘托云海之空旷;鸟儿都为难以飞跃广阔的长云而发愁,足见作者是在巧妙地借鸟的心理体现金山风景的壮观气势。

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做出描写以后,接下来便是对具体风景的刻画:海山乱点当轩出,江水中分绕槛流;临窗远眺,可以看到海上浮现着点点群山,湍急的江水绕槛奔流而去。读这一联,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可以用“雄宏”二字来形容。作者所描写的物象分别为山和江,它们本身就自带气魄,所以当二者被搭配在一起的时候,就显得格外“大气磅礴”。

或许大家也都发现了,颔联中的景象与李白笔下“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临摹有几分神似;二者都是从“大视野”的角度取景,都是以山水为重点去突出画面感。面对这样的情景,让人不得不由衷地赞叹祖国山河之美好。

内容在一步一步推进,画面也在一步一步地被丰满:天远楼台横北固,夜深灯火见扬州;“楼台”指北固山上的多景楼,它是一座著名的可收揽风景的楼台。作者特意将其拉入画面中,借山和天之“远”烘托出了它的不俗形象。

在夜深之时,灯火璀璨中的扬州显得格外繁荣、耀眼;这又是一个让人惊叹的景象,扬州本就是“繁华”之都的典型代表,它出现在这里,直接为诗词增添了不尽的烟火气息与辉煌之象。也怪不得杜牧能够发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感叹。

此处颔联中的两句相结合,也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苍天、远山、楼台、灯火与扬州,这等美妙风景,想必换做谁都对其心驰神往。

时间已至深夜,作者将镜头锁定“金陵月”引出内容:回船却望金陵月,独倚牙旗坐浪头;金陵之月色、稳健之官船、奔涌之浪头,相较前几联而言,这里的场面很独特。此处没有过多的景色裁剪,它其实是作者观景后的内心感触。

“牙旗”所指的是裴如晦的官船,而“坐浪头”则意在说明裴如晦坐镇润州的威武之气。

由此可见,尾联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裴如晦为官能力的肯定,更体现了作者对“国泰民安”之局面的渴望;作者希望在裴的治理下,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社会可以呈现出更加祥和的局面。诗的境界在尾联中被悄然抬高,顿时变得不俗。

望眼开时天在抱,蓬莱原不作虚传;各位看官,不知杨蟠的这首幸存之作,是否已经写入你心?欢迎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大家一起交流。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