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志愿军参谋长授少将军衔,彭德怀得知大怒:那我顶多上将样稿
一介草寇2023-01-18

1955年8月,新中国军衔评定工作已经进入最后的审定阶段,负责军衔评定的罗荣桓长舒了一口气。

在战争年代,我军中的诸多将领都立下过赫赫战功,想要把每位将领的功劳与军衔匹配准确,确实是件十分棘手的难题。

好在军衔评定名单已经基本确定,罗荣桓肩上的重担终于可以放下了。

就在这个时候,刚刚从朝鲜战场凯旋而归,担任国防部长兼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彭德怀突然找到了他。

“荣桓,听说军衔名单已经出来了,你拿给我看看。”

对于这个要求,罗荣桓有些不明所以。

莫非彭老总担心自己的军衔评低了?

这个念头刚刚冒出来,罗荣桓就十分肯定地摇了摇头。

毕竟彭老总是我军的创建者之一,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声望,所有人心里都清楚,彭老总授元帅军衔、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于是罗荣桓开着玩笑说道:“彭老总,你还担心自己的军衔评低了不成?”

彭德怀听到这句话,显得有些激动,他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自己倒没什么可担心的,给我啥军衔都行。”

然后,他话锋一转:“我听别人说,解方没有军衔,所以过来问问。”

听到这话,罗荣桓有些犹豫了。

虽然解方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担任志愿军参谋长,但此次军衔评定名单中确实没有他的名字。

听到这个结果,彭德怀显得有些生气,在他的据理力争下,罗荣桓只能无奈地向中央请示,最终决定授解方少将军衔。

可是,彭德怀对此仍有些不满意,颇有些发牢骚地说道:“要是解方授少将,那我也就授个中将、顶多是个上将。”

解方作为志愿军的“三号人物”,仅次于司令员与政委的存在,为何军衔评定之初、没有考虑给他授衔呢?

1

1908年,解方出生于吉林省东丰县小四平镇。

在解方十几岁的年纪,家里为他争取到了一个到奉天三中就读的名额。

少年时代,解方最大的梦想就是学习医学,学有所成之后回到家乡救死扶伤。

为了达成这个理想,解方闲暇时间就往学校的图书馆跑,专门找一些医学相关的书籍埋头苦读。

可是1927年,他原本设计好的人生轨迹却突然发生了偏移。

当时,整个东三省被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控制,而张学良作为老张钦点的接班人,自然十分重视拉拢人才。

那个时候,张学良想把弟弟张学铭送到日本学习军事,便希望从附近的几所中学里寻找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充当伴读。

当他听说奉天三中有个叫解方的学生、和弟弟张学铭同岁,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名列前茅、而且还抽出时间钻研医学的时候,立马对他产生了兴趣。

张学良找到解方之后,立马表明了来意,并且拿出班固投笔从戎的故事,劝说他学医只能救治一个地方的老百姓,而学习军事却能够挽救国家危亡、从而拯救更多的人于水火之中。

一番劝说之后,解方被这番道理折服,也生出了学习军事的念头。

不久之后,在张学良的安排下,解方和张学铭远渡重洋、来到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入学之后,解方被编入第三师团第六联队。

经过一年时间的刻苦学习,他从原本成绩垫底的差生、成为全年级综合成绩第一的优等生,并且在成绩公布之后,得到了裕仁天皇的御赐军刀。

1930年夏天,解方毕业了,对于这样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日本方面自然不肯放弃,他们派人向解方游说,希望他能够留在日本军队里任职。

可是,对于日本人,解方骨子里写满了仇恨,果断拒绝了这份邀请。

回国之后,解方被安排到天津警察署,协助刚刚担任天津市长兼警察署长的张学铭处理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而身为东北边防军司令的张学良虽然手握重兵、竟然奉行“不抵抗政策”,将偌大的东北地区拱手让给了日本人。

一想到家乡被日本人占领,解方便心急如焚,几次三番请求张学良,希望他能够带领东北军收复失地。

可是,接连递出几封书信,均石沉大海。

此时,解方彻底失望了。

面对虎视眈眈的日寇,身在南京的蒋介石竟然不去抵抗外敌入侵,反而不断抽调张学良手中的东北军去和红军对峙,这分明就是想借刀杀人、顺便瓦解东北军的实力。

在看穿老蒋的阴谋之后,解方选择弃暗投明,主动与红军取得了联系。

1936年4月,解方加入共产党,在他不懈努力地劝说下,张学良终于决定与红军合作,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但是,考虑到兰州城内有大量的国民党中央军驻扎,如果不把他们牵制住,恐怕发动兵谏之后,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于是,解方主动请缨,孤身一人来到兰州。

1936年12月12日,解方以慰问将士为借口,在自己的寓所里设下一场宴席,并在当晚宴请中央军的将领们吃饭。

当那些不明所以的将领们到场之后,解方一声令下,埋伏在门外的士兵们蜂拥而入,将在场的所有人控制起来。

就这样,当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兰州城内的中央军因得不到上级首长的命令,而没有出城营救,最终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解方的此次行动,受到了毛主席的大加赞赏。

1941年初,解方离开东北军、来到了延安,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并担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参谋长一职。

2

考虑到解方从未有过单独领兵作战的经验,但机敏过人,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想出主意,所以从抗日战争开始、组织上就一直将他安排在参谋长的职务上,给部队的军事主官出谋划策。

解放战争时期,解方先后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参谋长、四野第12兵团参谋长、第40军副军长等职务。

在经历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广西战役之后,他终于面朝大海,与海南岛隔海相望。

当时,国民党第第4军、第32军、第62军、第63军、第64军总计约10万人的兵力驻扎在海南岛上。

我军负责攻坚任务的第40军、第43军,再加上琼崖纵队,差不多也是10万兵力。

在兵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我军伤亡、就能有更大概率取胜。

于是在开战之前,解方绞尽脑汁地搜集情报。

他先是来到街头,买了一大堆关于海南风土人情的书籍,搬回办公室细细翻看,了解当地人的习俗习惯。

紧接着,他还安排人找来当地的潮汐表,寻找最佳的登岛时间。

1950年3月5日晚上19点,解方派出第40军118师352团一个加强营的兵力,乘坐13艘船只,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向海南岛驶去。

到了第二天下午2点左右,第一批部队到达预先计划的登岛点。身在指挥所的解方通过通讯机一声令下:“登岛!”

800余名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岸边的防线,顺利击溃敌人两个连的守军,与前来支应的琼崖纵队会合。

第一批部队成功登岛之后,1950年3月26日晚,解方再次派出第118师一个加强团仅2900人的兵力,击退国民党10个营的阻击,成功登岛。

这两批先头部队登岛后,立刻藏匿进深山、与敌人四处周旋,吸引注意。

在他们的配合下,4月16日,第40军和第43军主力部队发起进攻,歼灭国民党部队3万余人。

经此一战,解方在军中的名声大噪,毛主席看到前线发回的捷报后更是大家赞扬:“此人真是我军中的诸葛亮。”

3

海南岛解放之后,包括解方在内的诸多将领都以为,在未来的十几年时间里,恐怕不会再有什么大的战役要打了。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而美国仗着自身雄厚的实力悍然出兵朝鲜,企图将部队部署在鸭绿江边。

面对如此赤裸裸的军事威胁,毛主席果断决定:将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抗美援朝。

志愿军成立之后,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解方任参谋长。

虽然韩先楚和洪学智也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但因为他们又分别担任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第13兵团副司令员,因为作战指挥的需要,他们二人基本不在志愿军司令部内工作。

所以,按照实际情况来说,解方是名副其实的志愿军“三号人物”。

1950年10月19日晚,彭德怀率领第一批志愿军部队进入朝鲜战场。

刚进入朝鲜,在作战会议上,彭德怀就迫不及待地让解方发表见解。

“你讲一讲制定的作战方案吧。”

见彭老总点了自己的名,解方也不扭捏,当即站起身朝着战略地图走去。

指着地图,解方朗声说道:“敌人目前正采取试探性进攻,我们应边打边撤,让他们误以为我军战斗力减弱。”

“在撤退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丢弃一些武器、装备,营造一种溃不成军的假象。等到敌人进入包围圈之后,一举将其歼灭。”

解方讲了一大堆,而彭德怀等人专心地听着,直到他回到座位之后,在场的志愿军所有军一级将领们无不鼓起掌来。

原来,当时身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放出一句狠话:“圣诞节前结束战斗,让士兵们回家过节”。

从这一句话中,解方敏锐地意识到,麦克阿瑟十分自负、而且必定会在此次战斗中急于求胜。

根据敌人的这份心理,解方制定了这套“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案。

果然,这个方案十分奏效,在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全歼敌人3.6万人,并且帮助朝鲜军民夺回了平壤、元山等大片失地。

在接下来的几次战役中,解方凭借自己沉稳的性格,帮助彭德怀一次次地制定作战计划,最终灭掉了美军的嚣张气焰。

1951年6月,美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与我国接触,提出了和谈的愿望。

于是,解方作为志愿军代表,坐在了谈判席上。

然而,双方刚一落座,美军代表就提出了一个无礼的要求:“虽然现在战争陷入僵持阶段,但我们空军还海军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停战的前提条件就是,朝鲜必须割让土地做出补偿。”

看着对方丑恶的嘴脸,解方怒怼道:“现在我们光靠陆军,就把你们海陆空三军打回了‘三八线’,如果我们也派出海军和空军的话,恐怕你们现在早就被赶下海了。”

最终,这场谈判不欢而散,而解方凭借着骨子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外交上为国争得了尊严。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中,解方指挥志愿军战士发起“夏秋防御战役”、“春夏巩固阵地作战”、“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春反登陆作战”,彻底将不可一世的美军打服了。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终于签订,历时近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最终结束。


回国之后,解方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毛主席、周总理的赞许。

当周恩来得知他在谈判时的刚强表现之后,忍不住赞叹道:“解方是个做外交的好手,军事、外交不分家,这么一位有血性的军人,做外交肯定也不会差。”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人高度评价的将领,在1955年军衔评定时,竟差点被忽略,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军衔评定工作开始之初,不少同志就认为,解方曾参加在军阀部队里任职,成分十分复杂,还是不授衔为好。

这一点,不可否认。

解方年轻时,曾参加过奉系军阀的东北军。

当彭德怀得知这一说法之后,当即拍起了桌子:“我也是旧军人出身的,要不也别给我评军衔了。”

看到他一脸严肃的样子,罗荣桓也不想双方为难,在与中央请示之后,破格授解方少将军衔。

对于这个处理结果,彭德怀还有些不满意。

身为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洪学智被授上将、韩先楚也是上将,政治部主任杜平为中将。可身为志愿军参谋长的解方仅仅是少将,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虽然心中不满意,但彭德怀也没有纠缠下去,只是发牢骚地说道:“要是解方授少将,那我也就授个中将、顶多是个上将。”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