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近代中国饱受侵略磨难之际,我国许多爱国人士挺身而出,奔走在为我国救国存亡的第一线,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与青春。而这些爱国人士的后人们,也有不少接过了父辈的责任,扛起了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旗。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李铁映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亲是中共元老,而他也接过了父亲的重任,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新中国的建设复兴做出了许多贡献,如今的他已经86岁,但依旧身体硬朗,一直为我们的祖国默默奉献。
出生革命世家,父母伉俪情深
李铁映出生在战争年代,他的父母都是早期的革命战士,尤其是他的父亲李维汉,李维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最早一批的领导者之一。1922年,李维汉正式加入党组织,1933年,在中央苏区任职。
1934年,李维汉和邓公的前妻金维映互生情愫,最终结婚。这对新婚夫妇在经历了危险重重的漫漫长征路后,最终安全到达陕甘宁根据地,这对夫妻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当时让人称颂的故事。
直至1936年,金维映诞下了一个男婴,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李铁映。尽管父母伉俪情深,但李铁映却从未有过家庭温暖的记忆。父亲李维汉专注投身在革命事业,而母亲在生产后就缠绵病榻,在他5岁的时候就被战火的波及下,丧生在一颗炮弹的轰炸之下。
年仅5岁的李铁映并不知道他已经永久地失去了母亲,但伴随着战争的激烈和周边环境的变化,还是让他褪去了童稚,快速成长起来。
出国留学,回国建设
由于父亲李维汉忙于工作,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能够照顾他,因此李铁映在失去了母亲后,就被送到了保育院。保育院有着许多和他一样失去家庭的孩子,他们惶惶不安,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而李铁映在这样的环境下却异常地懂事,不仅帮忙照看孩子们,甚至还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转移他们的悲痛情绪,俨然就是里面的“老大哥”。
伴随着战争的结束,新中国的成立,李铁映跟随着父亲来到了北京,在这时候的李铁映也丝毫不辜负自己父母的爱国血脉,在经过刻苦学习后,他学会了俄语,并前往东欧等国家学习物理专业,希望能以此为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做出贡献。
回国的李铁映最初是被安排在国防部研究所,那里的工作繁重又机密,生活条件十分简陋,但是李铁映还是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然而建国后有过一段时间的时局动荡,当时研究所遭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李铁映被下放到了基层改造。直至1970年,李铁映才恢复了名誉,再次踏上了他的报效祖国之路。
全心全意,为国奉献
1978年,李铁映被调到了沈阳科委任职,对于之前一直在科研领域的他来说,从政无疑是一个新体验,但是他依旧兢兢业业地工作,将自己多年所学的知识都运用在沈阳的治理上,为沈阳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3年,李铁映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被任命为辽宁省省委书记,恰逢当时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体制改革任务,而李铁映审时度势,顶住了各方压力,最终实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顺利转变。很快李铁映后来就被调到中央任职,官至副国级。
几十年间,李铁映一直心系群众,牢记使命,认真勤恳地为建设祖国事业做出贡献。如今的李老已经86岁了,身体依然硬朗,从战火年间到祖国富强,这位传承先辈爱国精神的老人一直还在,也一直都在奋斗,他亲眼见证了我们中国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