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2亿人被无情“抛弃”:一场离别,揭开了成年人最大的心酸样稿
太平桥街道心理2023-03-01

一转眼,春节就结束了。期盼一年的团聚时刻,就在忙碌与嘈杂中迎来了分别。


网上离别的视频,纷纷冲上了热搜。一幕幕,看得不少人瞬间红了眼眶。



有人说,人到中年,最怕过年,“空巢”现象如潮水般,开始漫向家庭,防不胜防。


对很多老人来说,子女远走,有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只能咽下万般不舍,在沉沉的失落中,目送我们渐行渐远,此刻挥一挥手,下次见面可能又是一年后。


1

他们老去的样子,让人心疼

现在有一个词,叫“空巢老人”


意思是老人就像在巢中等待子女回来的“鸟儿”,子女回来的时候,这个巢就满的,子女离开的时候,这个巢就空了。


据有关研究数据的专家说,到了2030年,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将要达到2亿。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现在的所有老人当中,有90%的人将会是“空巢”老人。这是一个多么可怕又令人心酸的数据。



微博上有个话题: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父母老了?


有人说,是当他们不再凡事做主,而是小心翼翼征询我意见的时候;是当他们面对这个新世界,手足无措的时候。


父母的老去,悄无声息,以至于我们这些粗心的儿女,很多时候竟然毫无察觉。长大后的我们,对谁都有耐心,却唯独忘了等一等老去的父母。


清华才女刘慧凝曾在《我是演说家》中,讲述过自己和母亲的一段故事。


有段时间,她一直忙着研究人工智能的课题,需要高效处理大量信息。


她的母亲,却偏偏喜欢发很长语音。一连串的红点,有时候她忙到根本来不及点。


有次她实在受不了,没好气地说:“妈,你能不能别发语音,特别慢,耽误我时间。”


话刚出口,妈妈沉默了,她也后悔了。


因为她忽然觉得,自己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机器,她总是可以快速分析一切讯息,却从未耐心去读懂母亲的用意。


原来,妈妈喜欢发语音,是因为她眼睛没有以前好了,不太能看得清字。妈妈发语音,不是因为要传达什么指令,只是想跟女儿说说话。



这个时代,什么都很快,我们习惯了速度、效率,却唯独忽略了亲情最重要的含义:慢下来,认真去倾听父母的表达。


人老了,就像一座光线昏暗的老房子,而孩子,是这座老房子唯一的亮光。


小的时候,父母曾托举过我们看世界,长大后,却一不小心,就活成我们身后一个模糊的影子。我们大了,越走越远,越飞越高。他们老了,逐渐变得沉默,慢慢就活成了一座孤岛。


2

中年“空巢”的杀伤力

你根本想不到

网上曾有人粗略地算过:如果二十几岁结婚,过1-2年生娃,孩子到了十八九岁离家,婚姻走过十几二十年渐趋平淡,那么作为女性,40多岁极大可能面临“空巢”。


电影《第二春》中的雪莉,就是一个极其孤独的“空巢女人”。



42岁的她,每天的生活毫无生气:清晨去超市买东西,然后,回到家,倒上一杯酒安慰自己。家里异常冷清,她只能站在厨房里边忙活,边和墙壁聊天。雪莉切着菜,脑海里却涌现那些关于朋友、孩子、丈夫的回忆.....曾经和闺蜜谈笑风生,挽着儿子的手散步,和丈夫一起有说有笑地装饰新家,可是现在一切都变了。


她每天排解寂寞的方式,就是对着墙壁自言自语。


“墙壁,我确实很想念孩子们,但现在只剩下我和他了。你还记得我们刚搬进来的时候吗?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还记得吗?墙壁,以前他爱我,因为我是个‘疯子’,现在他只觉得我是个疯子。”


那时候的雪莉和丈夫刚结婚不久,两个人有说有笑地装饰新家,还情不自禁地拥吻。现如今,两个人几乎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儿女也已长大成人,离开家开始各自的生活。


心理临床学家克里斯蒂娜·克罗马曾提到过:“在孩子离家后通常会感到孤独、痛苦和空虚,同时也会腾升对生活的不确定感,就好像生活突然没有了意义。”


面对孩子的离开,雪莉内心倍感失落,而这份空洞,却无法从丈夫身上填补。她的梦想是旅行,但丈夫喜欢呆在家里看报,所以从未真正实现过。好友简想邀请她一起去希腊旅行,她的内心燃起了一丝兴奋,但随之而来的是犹豫…..



她担心自己走了,丈夫无法照顾好自己,她无法轻易地从“妻子”这个角色里抽离出来。每天,雪莉都尽心尽力,做丈夫喜欢的晚餐。可这一切并没有换来对方的感恩,如果晚餐准备晚了,丈夫就会抱怨。于是,墙壁成了雪莉唯一的树洞:


“墙壁,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为什么我不离开?那是因为我害怕,我害怕离开了,自己就没地方可去了。


当生活变得无聊,当孩子们长大离开家,当婚姻亲密不再,她的内心迷茫了,产生了彻底被“抛弃”的心理。有多少女性,和雪莉一样,到了中年,独守着一段孤独的岁月。



这份孤独,是一贯稳定的情感依恋,突然断片的空白;是守着平静如水的婚姻,内心的一片孤寂;是活了大半辈子,为了所有人活,唯独没有自己。如此深入骨髓又无处安放和倾诉......


3

你和父母的缘分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

有人说:

“父母子女一场,永远是微妙又绵长的。”

总以为余生有的是来日方长,总以为自己将来有机会陪伴。实际上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都有不给自己留遗憾的机会。


前央视主持人樊登,在父亲去世后,发文提到了一件小事。


父亲有一个习惯,每次发了工资都要取出来去存死期存款。于是,每个月到了固定的日子,父亲都会穿戴好,然后在门口等着樊登。


有人调侃他:

“你知道你儿子一小时值多少钱吗,你就为了那点利息让他陪你去银行?”

樊登并不这样想,他很庆幸,自己陪着父亲去过很多次。那时他就默默想过,希望有一天父亲走了,不会遗憾自己曾多次拒绝他。



是的,生命总是如此短暂,我们和父母之间的缘分,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悠长,孩子和父母,注定会渐行渐远。


到了一定年纪,或是为了爱情,为了工作,为了理想,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和父母匆忙见上一面,聊上几句,然后又匆忙奔赴远方的行程。


相聚的时间太短,分离的日子太长,父母在无限的思念与漫长的等待中,与孤独、单调、乏味对抗着。


父母对子女,是一场目送,子女和父母,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等到我们在人世间一路狂奔回望来处时,才能真正清楚看到:父母逝去的芳华,换来了我们的璀璨人生;而我们的风华正茂,换来的却是他们的风烛残年。


如果离别是唯一的宿命,那么在它到来之前,对父母好一点,抽点时间回家看看。



“当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发现父母越来越小心翼翼,变得顺从、讨好、卑微,就像一个孩子。”


成年人最大的愧悔,莫过于发现你的爱不在了,爱你的父母还在。


你敷衍着他们的倾诉,他们咀嚼着你的话语;你忽略着他们的生活,他们关注着你的日常;你轻蔑着他们的落伍,他们骄傲着你的长大。别怪父母啰嗦,别嫌他们老了。说到底,他们只是爱你而已。


虽然,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还有下个假期,下下个假期……既然分别在所难免,那就别忘了:有事没事,常联系。


多打几通电话,发几条微信,分享分享彼此的日常。多为父母的朋友圈点个赞,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注。别让风烛残年的他们,在落魄中孤独落幕。


趁还来得及,多爱他们一点,对他们好一点。因为,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在何方,总有人在等你回家。那是我们生长的地方,那里有最爱你的人!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