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曼曼~
今天的文章来自作者苏面面
01
“感觉自己最近特别颓废...”
前两天,我参加过的一个写作交流群里的群友找我聊天,聊到近况时,他便发来了上面那句话。
他是半年多以前开始写作的,这两年大环境骤变,让他产生了危机感。
进群以来,他一直是个非常自律的存在。
不仅超额完成打卡任务,还隔三差五在群里进行阅读分享,每篇文章的评论区都有他的身影。
所以看到他用“颓废”形容自己时,我很吃惊。
“这段时间总想摆烂,摆烂后又特别后悔,想学习又学不进去...”
他表示自己最近经常漫无目的地刷着手机,再无聊也不想翻书、动笔,经常瘫了一天后,到晚上又开始懊恼,焦虑得不行。
“我觉得自己特别没用,每次进步了一点后,又总会倒退几步,反反复复。”
在他看来,自己无法在决心改变后顺利获得成长,又做不到心安理得地躺平。
总是在上一秒充满动力,下一秒又回到过去颓废的状态,非常失败。
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也无法给出什么建议。
因为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一帆风顺地成长,心甘情愿地躺平,处在这两个极端的人少之又少。
大多数人都像他一样,伴随着焦虑和迷茫,在成长路上摸爬滚打、进进退退。
02
月初的时候,有个同学给我发了两张截图,是我写的两篇文章里的片段。
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张——我经常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没课的日子也会早起看书,即使躺在寝室的床上,也会用手机刷考试的题。
第二张——我是一个游戏迷,经常在上课期间偷偷玩游戏,哪怕非常清楚熬夜的危害,也总是忍不住玩到天亮。
她之所以把它们截出来发给我,是因为这两段故事发生在同一时期,都在大二。
“你这不太严谨啊!都自我冲突了。”
她表示自己严重怀疑文章的真实性,觉得其中一篇一定是我瞎编的。
诚然,有时考虑到观感,我们确实会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一些“艺术加工”。但那也只是微微调整,不会改变故事的整体逻辑。
而她截图的这两篇文章,我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加工”,里面的内容是完全真实的。
那个时刻努力着的人是我,深陷焦虑、间接性堕落的人也是我。
看起来挺分裂,但这就是我的日常。
哪怕到现在,我也无法做到一帆风顺地成长。
偶尔会陷入写作低谷,看不进去书,脑子里没有想法,从早到晚机械地把弄手机,瓶颈期说来就来。
但,无所谓啊!迷茫过后,我依旧会重振旗鼓,继续向前出发。
在成长路上跌跌撞撞,反反复复,这就是我。
同时,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03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一名粉丝量过百万的公众号号主。
她写了自己创号以来的一些感受,还有这几年的成长经历。
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大多数人对我的第一印象都是自律,他们似乎难以想象,我也有堕落到极致的时刻。
即使是现在,我也不觉得自己成长得有多顺利,它必定与迷茫共存。
你看,走走停停是常态,谁也不例外。
创作成长文的时间越长,我就越发现其实许多人都有“变得更好”的欲望。
我经常在文章的评论区内,看到这样的内容:
好想像作者一样,勇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羡慕!我也想成为耀眼的女孩子。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往往只能做到“想”。
不是因为懒惰,也不是对文章的干货部分有所怀疑。而是他们一旦开始努力,就接受不了“堕落反扑”。
就像我的写作群群友一样,认为成长中的反复是不正常的。
于是我们一边不甘于躺平,一边又不愿意向前迈进,也因此错过了一次次开启“另一种人生”的机会。
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正是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而这条路上隐藏的价值,只有亲自走过的人才能看到。
我所能做的,便是通过自身经历不断给大家鼓励,帮助大家发现错误思维,重获出发的勇气。
04
某乎上有一个问题:最舒服的努力是怎样的?
一个高赞回答是:“允许自己有停滞,甚至后退的一刻”。
我们总是习惯将现状视为“0”,期望的结果则为“1”。认为成长就是明天0.1,后天0.5,慢慢从“0”走到“1”的过程。
但只有经历过我们就会发现,明天走到0.7,后天退到0.3才是正常现象。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像期望那样去努力,但在过程中,我们会收获之前从未想过的惊喜和成长。
只要脚步向前,进一寸总会有一寸的欢喜。
所以,如果感觉累了,就停一停吧。
成长没有绝对的终点,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拥有离开起点的勇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