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贴身侍卫发一毒誓,至今18代后人已执行393年样稿
若愚史话2023-08-21

1630年9月22日,北京菜市口,46岁的兵部尚书袁崇焕,被刽子手活活剐了3543刀。

直到皮肉已尽,袁崇焕仍叫声不绝,半日后,才气绝身亡。

临死前,他望着日益凋敝的大明江山,和激愤怒骂的无知百姓,长叹一声,随即吟道: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一直到死,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五年平辽大业,可惜,约定的时间未到,他的生命要先结束了。

围观的百姓看到刽子手行刑大声喝彩,刽子手割一块,他们就竞相购买、就着烧酒生吃一块,3天后,行刑结束,袁崇焕身上的血肉也被抢光吃完,只剩头颅还挂在旗杆上,以待明日”传示九边“。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天夜里,袁崇焕的头颅竟不翼而飞!

崇祯皇帝大发雷霆,立即下令彻查,可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个结果。

到底是谁这么大胆,敢跟皇帝过不去?

直到150年后,这桩惊天大案才水落石出,“查出真凶”。

 

一、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1584年出生于广东东莞,他这个人很有意思,明明是个读书人,还考中了进士,却不爱做官,只爱打仗!

明明是个地道的南方人,却对北方的山川地形了如指掌,在北方一战成名!

谁能想到,在被骂作“叛国袁贼”、凌迟处死的2年前,他还是大明朝备受尊崇、救君民于水火的擎天柱石!

自1622年镇守宁远以来,袁崇焕先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以区区1万兵力,打败了努尔哈赤的20万大军,取得了宁远大捷”、重创了努尔哈赤,而后又击退了后金继任大汗皇太极,取得了“宁锦大捷”。

可以说,袁崇焕以一己之力,扭转了自萨尔浒之战后的整个明金战局!

而崇祯也投桃报李,对袁崇焕信任有加,从 38 岁到 43 岁,短短五年之间,袁崇焕就连升六级,从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一路高升至正二品“蓟辽督师”、从一品兵部尚书,成为明末政坛上迅速崛起的一颗明星。

可随着1629年己巳之变的发生,情势突然急转之下,袁崇焕不仅彻底失去了崇祯帝的信任,还被处以极刑、祸及妻女。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一、袁崇焕决策失误。

袁崇焕对下属很好,打仗也很厉害,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狂妄自大、不遵号令。

他为此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擅杀平辽总兵官毛文龙。

毛文龙所镇守的皮岛,位于后金的后方,虽然面积不大,却地理位置险要,岛上的2万多兵丁,是牵制后金的一支重要力量。

有他们在,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总要分出一支精兵守在皮岛周围,以防腹背受敌。

可1629年6月,袁崇焕登上皮岛,与毛文龙一番交谈后,做出错误判断:

毛文龙“孤悬海外、不听号令”,势必会扰乱自己的“五年平辽大业”。

只有杀掉毛文龙,才能把皮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可他忘了,皮岛上,不止有毛文龙,还有只忠于毛文龙的2万多将士。

毛文龙死了,皮岛上的人心就散了,一支能牵制后金、能让皇太极寝食难安的部队,也跟着消失了。

毛文龙即便罄竹难书,但他罪不至死,起码不该由袁崇焕来杀。

一年后,袁崇焕被逮捕议罪,崇祯责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为什么擅杀毛文龙?”

袁崇焕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擅自更改上级军令。

毛文龙死后三个月,皇太极没了后顾之忧,亲率十万八旗铁骑,绕开山海关,借道蒙古,绕过长城,直奔北京城而来,史称“己巳之变”。

京城顿时危若累卵!

袁崇焕闻讯,立即派山海关守将赵率教,前往遵化,阻截皇太极。

然而,赵率教到达遵化1天后,就全军覆没,袁崇焕只得带着总兵祖大寿、副总兵张弘谟等人,前去增援京城。

就在这时,袁崇焕的老上司孙承宗,给他下了一道军令:着袁崇焕率部,布防于蓟州、顺义、三河一线,阻击皇太极。

然而,袁崇焕并没有执行孙承宗的军令,而是紧紧跟在皇太极的后面,眼睁睁看着八旗铁骑沿途烧杀抢掠,而不发一兵一卒。

他这么做,是为了把皇太极赶到皇城根下,好发挥明军凭坚城,用大炮“的作战优势,因为八旗兵擅于野战,明军想要获胜,只能避其兵锋,打城池攻坚战。

可袁崇焕忘了,这里是北京,不是他理想中的战场。

虽然后来他孤立无援、浴血奋战,一次次打退了皇太极的进攻,先后取得了广渠门大捷和左安门大捷,但前方等待他的,不是封赏,而是一封又一封的弹劾奏折。

自古,边防部队未经皇上允许,不得入京,否则视同谋反。

孙承宗一早为他指好了明路,可袁崇焕为了打胜仗,竟把这个大忌讳给忘到脑后了。

原因二、崇祯生性多疑。

史书评价崇祯“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他在位17年,杀了7个总督,11个巡抚,其他被杀的低阶官员更是不计其数,他一方面依赖大臣,一方面又极不信任他们。

己巳之变后,皇太极意识到大明只要有袁崇焕在,后金就没有取胜的可能,于是,他利用崇祯的多疑,使了一招“反间计”。

皇太极故意让人透风给崇祯,说“袁巡抚与后金曾有密约,八旗兵是袁崇焕故意放进京城的”,崇祯听到这个消息,果然勃然大怒,当下便命锦衣卫抓捕了袁崇焕。

就在袁崇焕的“通敌”罪名还没查明时,礼部的两位官员为了进入内阁,又泼了袁崇焕一身脏水,他们诬陷袁崇焕与内阁次辅钱龙锡勾结,欲行不轨之事。

袁崇焕身为大明守将,手握重兵,钱龙锡身为朝廷重臣,执掌机要,这二人一旦成功联手,想谋权篡位,那还不是易如反掌吗?

想到这,崇祯不寒而栗,袁崇焕留不得了!

不久,崇祯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便草率下旨:

“崇焕擅杀逞私,谋款致敌,欺藐君父,失误封疆……依律磔之!”

磔(zhé),即为凌迟,《大明律》规定: 谋反及大逆,凌迟处死。”

就这样,让后金最为忌惮的一个大将,轻而易举被自己忠心侍奉的君主杀掉了,而且以一种无比惨烈的方式。

二、袁崇焕的身后事

袁崇焕死后,他的妻子黄氏愤然投江而死,兄弟和一个妾室及两个年幼的女儿,一并被流放二千里,寥寥无几的家产,也被官府没收。

“据册内,妾一口,阮氏,亲女二口,俱无名,一口六岁,一口三岁,应遵明旨,俱流二千里安置云南。”——《度支奏议》

由于袁崇焕无子,在他含冤而死的那个夜晚,袁崇焕帐下的一名侍卫佘义士,含悲衔愤,冒着灭门之祸,偷偷取回悬于旗杆上的袁崇焕人头,将其埋在自家后院内。

为了掩人耳目,同为广东人的佘义士,专门将此地辟为广东“义园”,只要是在京去世而又回不去家乡的广东人,都可以埋葬于此。

就这样,佘义士瞒过了官府,但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辞了官,专门留在家里为袁崇焕守墓。

临终前,佘义士给子孙后代留下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二不许做官,三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

从此,佘家后人就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

直到1784年,清乾隆帝为袁崇焕平冤昭雪,四处寻访袁崇焕后裔,这才知道佘家人一直世代为袁崇焕守墓。

乾隆感念佘家满门忠义,特命广东巡抚重修了佘氏在老家的祖坟,还盛邀佘家后人出来做官,可他们为了遵守祖训,拒绝了乾隆的好意。

到了民国时期,在康有为的带头下,各界著名人士纷纷捐款,为袁崇焕和佘义士立碑,并在袁崇焕的墓前修建了袁祠。

新中国成立后,佘家人为继续守护袁崇焕的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长达393年的坚守

第一个挑战:城市规划。

1952年,北京市规划局为了城市改造,要迁移城内所有墓地,其中就包括袁崇焕墓。

得到消息后,佘家人心急如焚,开始为保留袁墓,四处奔走求助。

后来,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一众社会名流,为佘家人的大义所感动,遂联名上书主席,请求保护袁墓。

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主席很快批复了处理意见:“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

不仅如此,北京市政府还出资对袁崇焕的墓地,进行了全面修葺。

第二个挑战:守墓人不堪重负。

按照佘家祖训,守墓的重任一般要交给“长门长子”,可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为袁崇焕守墓的却是佘义士的第17代孙女佘幼芝。

佘幼芝的大伯有2个儿子,本来该是她的大堂哥担起守墓的重任,可上世纪60年代的那场浩劫,让佘幼芝的堂哥深受其害,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只得带一家老小离开袁墓。

临走前,堂哥含泪劝佘幼芝随他们一起走,免得再因守墓受到牵连。

可佘幼芝想也没想就拒绝了,她斩钉截铁地说:“生,随墓地生,死,随墓地死。

从此,佘幼芝就在堂哥之后,成了佘家第17代守墓人,也是300多年来第一个女守墓人。

第三个挑战:丈夫的不理解。

1964年,在工厂当工人的佘幼芝与在小学工作的焦立江,相识并结为夫妻。

之后,俩人的女儿焦颖和儿子焦平相继降生,为了守墓,佘幼芝一家四口人一直挤在用羊圈改造成的 20 平米房子里,屋子夏天热冬天冷,一到下雨,雨水就往屋里灌。

就在这时,焦立江的单位分了一套房子,于是,他就向妻子提出,要一家人搬到新房子去住。

谁知,佘幼芝竟以离婚相要挟,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袁墓:

“我家无男丁,作为袁墓的第17代守墓人,我得遵守祖训,寸步不离佘家馆。你要走,咱俩就离婚,你一个人走好了。”

焦立江从没见妻子发那么大的火,但在了解完妻子的祖辈们,为守护袁墓付出多大的心血后,焦立江对妻子的行为慢慢由反对,转为支持,他也再没提过搬家之事。

每天工作之余,焦立江还会带着一双儿女,和妻子一起清理打扫墓地,还会给他们讲袁崇焕的忠烈故事。

第四个挑战:袁崇焕墓地被破坏。

上世纪60年代,有人听说,袁崇焕墓地里埋的是一个“金头”,不明真相的群众,立即涌入佘家馆,砸了袁崇焕的墓碑,将墓穴掘地三尺,可挖开一看,哪有半点金头的影子?

失望的群众扬长而去,留下了面目全非的袁墓,佘幼芝看到眼前的情景,顿时痛不欲生:这可是佘家人战战兢兢守了300多年的袁大将军英灵啊!

在丈夫的安慰下,佘幼芝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她跪在袁墓前,暗暗发誓:

若一天未修复袁墓,就一天不剪头发!

自此之后,佘幼芝就开始为修复袁墓四处奔走,市政府、市政协、市文化局、区政府等部门,经常能看到佘幼芝拿着厚厚的申请书,来递交材料的影子。

当时,大家都不理解佘幼芝的举动,便私下给她取了个外号——佘疯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佘幼芝和佘家祖辈为袁崇焕守墓的事迹广为报道后,海内外各界人士踊跃捐款,都想为修复袁墓出一份力。

佘幼芝非常感动,她为此特意买了一个记账本,详细记录每一笔捐款的来源和支出,虽然佘幼芝家里的经济很拮据,但这笔钱,没有一笔是花在她个人身上,都是用于袁墓的维修和祭祀上的。

1984年,袁崇焕的祠、墓、庙被评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袁崇焕的墓焕然一新,墓碑又重新立了起来。

墓地修好的那天,佘幼芝跪地大哭,终于剪掉了留了十余年的发辫,在场的人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动容。

第五个挑战:白发人送黑发人。

2003年,袁崇焕的家乡广东东莞要在当地建一座袁崇焕纪念馆,当地政府盛情邀请佘家人为袁崇焕守衣冠冢。

佘幼芝28岁的儿子焦平主动请缨,并为此改名为“佘焦平”,谁知,焦平在南下的途中,不幸遇遇车祸离世。

65岁的佘幼芝夫妇老年丧子,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

但他们时刻没有忘记守墓大业,为了成全儿子的心愿和完成祖辈的嘱托,佘幼芝夫妇决定将儿子的骨灰,安葬在广东袁崇焕的衣冠冢旁。

佘家夫妇的义举,一如300多年前的先祖佘义士,佘义士死后,也被安葬在袁崇焕的墓旁边,只不过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但他们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永远守护着袁大将军。

儿子死后,佘幼芝因袁墓需要修整的原因,也被迫搬出了佘家馆,但她仍坚持每隔两天,在老伴的陪伴下,坐40分钟的公交车,到袁墓里洒扫一番才安心。

后来,袁墓管理方聘请佘幼芝为顾问,并特意为她准备了一间办公室,佘幼芝闻讯后欣喜地说:“别说办公室,只要能为袁将军守墓,让我住防空洞都可以!”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佘幼芝老人都没有忘记过为袁将军守墓的祖训,她常说:

“先辈连满门抄斩都不怕,我要是连这些小小的困难都顶不住的话,那不是太对不起自己的祖先了吗?”

然而,2020年8月12日,佘家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还是带着满满的不舍,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她将守护袁崇焕墓地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女儿焦颖。

至此,佘家18代后人已为袁崇焕守墓393年……

总结:

有人曾问佘幼芝:“袁崇焕虽是一代英杰,但与你家非亲非故,你们这样为他守墓,值得吗?”

佘幼芝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袁崇焕是忠,我们佘家是义。我们守墓不光是延续家族的信义,也是为了把民族精神和忠义精神传给后人。”

393年经历了多少人世沧桑、世事更迭,可佘家人为袁崇焕守墓的义举,从未间断,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一诺千金”,什么叫“忠孝信义”!

如今,佘家人传承近四百年的守墓行为已和袁崇焕的墓、祠、庙一样,成为了我们民族可贵的文化遗产!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