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故事】“青蒿素之母”——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得者)样稿
微信用户丨6030882023-09-06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第一位女性科学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89岁的屠呦呦又获得人生最重的一个奖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颁发的“共和国勋章”。

 

今天让我们走近屠呦呦,了解这位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女科学家,究竟有怎样不平凡的人生?

 

1972年7月下旬的一天,北京东直门医院住进了三位特殊的“病人”。说她们“特殊”,是因为她们并没有病,而是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使命,冒着生命危险来当“小白鼠”,以身试毒。屠呦呦说:“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抗疟的季度一般是7月到10月,过去之后病就少了。那个时候我作为负责的,当然心里头(着急)。因为我是组长,我给领导打报告说我们要自己来试一下。因为也不是说盲目试的,它有一些毒副反应的因素。”

那年42岁的屠呦呦3年前接受了一个代号叫“523”的科研任务。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当时,严重的疟疾疫情席卷战区,杀伤力之大远胜于子弹炸药。有数据显示,美军在越战中,总共接到12.3万件的疟疾患病报告,其中,丧命的人高达5.2万,致死率将近一半。不仅美军得疟疾,越南人民军也因疟疾伤亡惨重。越南方面后来统计,1961年到1968年,越南人民军除1968年第一季度外,其他时间都是疟疾病员远远超过伤员。

越共总书记胡志明心急如焚,亲自给毛泽东写信,派特使秘密到北京,请求中方支援抗疟疾药物和方法。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协作、通力攻关,希望尽快找到防治疟疾的新药。最初召开协作会议的日期,就这样成为一项紧急军工项目的秘密代号。屠呦呦说:“(当时)抗疟药都产生了耐药性,不能用,效果不好了。所以在全世界是一个重大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抗疟新药来解决老的抗药性的问题。这时候,国内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是1969年才参与这个项目的。职称当时还是助理研究员的屠呦呦,之所以被委以重任当上组长,据说是因为她有两大优势:一是性格认真执拗,二是中西医贯通。她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进行抗疟疾检测。屠呦呦说:“我1969年参加已经算是比较晚了。接触下来之后,让我来当这个课题组的组长,我就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我在《肘后备急方》里看到有这么一句话,用水泡了以后把汁挤出来,从这里面我就得到灵感重新思考提取方法。”

 

两千年前的古法,为屠呦呦送来一根“火柴”,擦亮它,也照亮研制抗疟特效药的思路。屠呦呦意识到,温度是保留青蒿有效成分的关键。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

那是一个特殊时期。工厂停工,实验室关门,他们只好买来7个大缸“土法”提炼。没有通风系统,更没有防护措施,各种身体不适开始在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中出现:头晕眼花,鼻子出血、皮肤过敏……老伴李廷钊记得,那段时间妻子整天泡在实验室,回家后满身都是酒精味。因长期吸入乙醚,她还得了中毒性肝炎。李廷钊说:“很艰苦的。那时中国的条件你也知道,她一回家身上都是酒精味,而且最后还得了肝中毒。”

1972年7月,屠呦呦和课题组的同事准备拿来进行人体测试的是青蒿萃取液,编号191。为了保密,取名“91号”。此前,190次实验,都失败了。在当时还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是他们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屠呦呦说:“做到青蒿这步,可以用的药已经都筛完了,前面大约试了200多种中药,提取方式加起来380多种。开始这个部分叫做91号,因为做了191次试验才发现了有效部分。”

 

在医院严密监控下,一周的试药观察获得了让人惊喜的结果:没有发现这种乙醚中性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这一回,成功了!

 

1973年,新年钟声刚过,屠呦呦发现青蒿奥秘的消息不胫而走。古老的“中国小草”,释放出令世界惊叹的力量。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国家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屠呦呦表示:“一个东西来之不易,应该国家大力支持,团结起来多做一点工作。我是搞医药领域的,为人类健康作贡献的,能够更多解决问题,就更高兴了。”

迄今为止,以青蒿素为基础制成的复方药已经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全世界因疟疾死亡的人数减少了近一半。据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球共治疗了2亿多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和两位外国科学家。评委这样评价她对世界的贡献:“众所周知,早在1700年前,这种含有青蒿素的草药对治疗发热具有疗效。但是屠呦呦发现并进一步阐明草药或者其中的部分成分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这在医学领域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使得青蒿素可以大规模生产。”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面对荣誉,屠呦呦说:“作为科学工作者,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荣誉。”

屠呦呦1930年底生在宁波,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她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根据朱熹的注释,这个“蒿”指的正是青蒿。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有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人们后来回忆,读书时的屠呦呦“长得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读中学时,“成绩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从小低调的屠呦呦,长大后仍不喜欢热闹。即使在名扬天下后,对于一般的邀约也是能推则推。她不习惯得奖给平静生活带来的变化。

  

正如她在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所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这位耄耋老人一直时刻准备着,为人类健康造福。屠呦呦说:“荣誉的根本问题是责任。荣誉多了,责任也大了。中医药确实是‘伟大宝库’,应该把它更多有价值的成果发挥出来,为人类造福。”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过的国际最高奖项。

 

2015年诺贝尔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发布会现场: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创新疟疾疗法方面的贡献……

 

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骄傲地向世界宣布:青蒿素出现的“抗药性”难题获新突破,同时,利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取得巨大进展。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颁奖词:现在颁授“共和国勋章”。屠呦呦,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研究发现青蒿素,解决抗疟治疗失效难题,60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她的研发对全人类的生命健康都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而几十年来,她和她的团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她在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为所有的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大门。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