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都“变”了什么,为何能让落后的秦国短时间内迅速腾飞?样稿
1894113丨5607802023-09-07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成就一番霸业,各种各样的变法和改革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大名鼎鼎的商鞅变法也在关中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当时的秦国贫穷又落后,可是,商鞅变法成为了所有变法中最成功的一次大改革。那么,商鞅变法究竟“变”了什么,能让秦国在短时间内改头换面,迅速崛起成为诸侯中最强大的国家?本文,咱们就一起来了解商鞅变法全过程。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362年,秦国“奋六世之余烈”里的第一世秦孝公嬴渠梁继位。

秦孝公继位后,战国七雄的格局已经十分明朗。然而,秦国虽然位居七雄之列,却总是遭到东方六国的嫌弃和鄙夷。

尽管秦献公时期进行了大力改革,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但终究还是很难摆脱秦国位置偏僻、经济不发达、文化色彩野蛮落后的“旧帽子”。

再者,中原诸侯国平时举行各种大小活动的时候,都默契的把秦国孤立在外,导致秦国在国际舞台上毫无存在感,影响力较小。

总之,在秦孝公之前,中原诸侯国都把秦国看作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落后国家,跟蛮族有得一拼。

堂堂一个军事大国,竟然被当作蛮族看待,秦孝公岂能不郁闷?于是,为了改变天下人对秦国的偏见,秦孝公决心让秦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

然而,此时的秦国政治死气沉沉,大多数身居高位的旧官僚,思想保守,毫无创新精神,对国家的奉献微乎其微,说白了就是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老东西”,想靠他们实现富国强兵,纯属扯蛋!

秦孝公十分清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一个国家想要强大起来,首先就必须要有能够带领这个国家走向强盛的人才,试问,一个国家的高层,如果全是些暮气沉沉的守旧派,要如何实现富强?

因此,秦孝公上台后的第一年,为了能够吸引到足够优秀的外国人才来到秦国发展,特意发布了一则名叫《求贤令》的“招聘广告”。

秦孝公在“招聘文案”上主要了体现了三大要素:

其一,秦国是一个很厉害的“企业”,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其二,秦国目前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急需贤才出奇计帮助秦国走向富强,摆脱他国歧视;

其三,前来秦国求职的人才一经录用,将会获得高官厚禄,你们国家能给的我秦国只多不少。

秦孝公在“招聘文案”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其“强秦”的决心,可见一斑。

一份完美的“招聘文案”自然能吸引到很多优质的人才来到“企业”面试,很快,大名鼎鼎的商鞅登上历史舞台。

商鞅来到秦国后,经过三轮“面试”,终于被秦孝公录用。相见恨晚的君臣二人彻夜长谈,最终决定,突破常规,推行变法,使秦国迅速摆脱落后守旧的尴尬处境。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不顾秦国旧贵族反对,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商鞅第一次变法。

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自西周以来,秦国的高官授爵一直都是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宗室子弟从出生起就有俸禄,就算一生碌碌无为,毫无建树,也能继承家族留下的丰厚遗产。

而商鞅变法则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推行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对于参军的士兵来说,军功爵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头衔,还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经济利益。

律法规定,凡是在战场上砍敌人脑袋一个,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升级爵位不看血缘关系、身份地位,只看一条,即带回来的脑袋数量,一颗脑袋升一级爵位,“首级”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此外,如果士兵的父母是罪犯或者奴隶,只要士兵带回来两个敌人的首级,那他的父母就可以被立即释放;如果士兵的妻子是奴隶,只要他带来一个敌人的首级,妻子也可以恢复平民身份。

而且,秦国的军功虽然不可以世袭,但是,如果士兵战死沙场,那你的爵位就可以传给自己的儿子,军功也同样会记在儿子的头上,当然,前提是你的儿子也必须是能为国家卖命的士兵才行。

军功爵的出台,无疑让底层人看到了新的希望,只要自己不怕死,愿意上战场砍敌人脑袋,就可以改变人生,实现名利双收。

秦国的这种激励制度,彻底激发了人民的参军热情,整个国家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杀戮机器”,士兵们上战场后,一心只想把敌人的脑袋砍下来带回家去换军功,一支不怕死的“虎狼之师”就这样被塑造出来了。

2、禁止私斗

秦国有尚武的传统,发生矛盾后都喜欢用武力解决,因此民间私斗十分盛行。

由于秦人的军事素养普遍不低,民间大规模的私斗往往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让国家损失大量人口,破坏国民团结力,致使老百姓缺乏安全感等等。

因此,商鞅严厉制止民间私斗,一旦发现私斗者,将会视情节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

3、登记户口,实行“什伍连坐制”

在变法以前,秦国贵族的封地有多少田亩、人口,中央政府其实是两眼一抹黑的,不排除一些贵族不老实,虚假上报。

而秦国新法要求,全国人口重新登记在册,登记过程中,相当于中央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人口普查。至此,秦国有多少家底,秦孝公也就了然于心了。

商鞅认为,国家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为了让中央权力的触角落实到全国各地的犄角旮旯,商鞅推出“什伍连坐制”。

什伍连坐制规定:百姓每十家为一“什”,五家为一“伍”,大家要相互监督,互相纠察。

一家犯了法其他几家有举报的义务和责任,如果知情不报,那就十家连坐,一起受罚。

对于知情不告者,则处于“腰斩”酷刑;对于窝藏罪犯者,则以降敌罪论处。

4、重农抑商,鼓励耕织

富国是强兵的基础,国家想要走向强盛,依靠的不仅仅是会打仗的将军和士兵,还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而农业作为国家的经济之本,只有让农民成为这个国家的主流,经济实力才能迅速提升。

想要把国家的大量人口都变成安分守己的农民,首先就要把商人“消灭掉”。商人更容易赚大钱,日子过得更轻松,农民看到了也会有憧憬之心,自然就不愿意老实种地了。

因此,商鞅大力打压工商业,让商人无利可图,等他们熬到破产那天,就算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乖乖回家去种田,当个本本分分的农民。

此外,为了将一切社会资源利用起来,让更多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商鞅规定:

一个家庭不能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各立门户,要不然你家就要缴纳双倍的赋税,这样一来,也就减少了依附家人苟且偷生的“闲鱼”。

对于好吃懒做,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那就直接充为奴婢。要是宁死不屈或者潜逃出国的人,一旦发现,就直接上拳头,如果实在太“叛逆”,那就直接弄死你。

有罚就有赏,对于勤耕的农民,只要向国家缴纳的粮食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获得国家赏赐的爵位。如果增产达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直接免除赋税徭役。

由于变法中充满了各种恐怖专制的力量,百姓的生杀大权牢牢掌控在统治者手中,因此,商鞅变法推出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整个国家从上到下不是种地就是杀敌,俨然成了一个纪律严明的机器,不变强都说不过去了。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都城从栎阳迁到咸阳,并将商鞅提拔为大良造(国家最高行政官职),商鞅二次变法隆重推出。

商鞅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废井田,开阡陌

商朝以来,国家一直实行井田制。即国家以900亩为一个单位,将其划分为九块土地,形状像“井”字一样。

周边的八块土地为私田,分给八户人家自行耕种,收入归农民(但需要缴纳十亩地的生产为田租),中间为公田,由八户人家共同耕种,收入全部归封邑贵族。

发展至战国中期,由于人口增加,铁犁牛耕开始普及,生产力大大提高,农民在公田上花费的时间变少了,在“井田”之外开垦的“私田”越来越多,井田制逐步被瓦解,但这个制度始终没有被废除。

商鞅变法直接宣布废除井田制,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从法律层面终结了土地“国有”的旧制度,承认土地归地主或农民私有。

土地私有了,农民可以自由买卖了,种植的数量也不受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哪怕国家不督促,农民也会积极开垦荒地,卖力耕种,就此,国家的税收得到了质的飞跃。

此外,由于秦国地广人稀,荒地开垦不过来,而三晋有很多贫困农民没地种,所以,商鞅又从三晋引进了大量劳动力,不但把秦国的田地和房产分给他们,而且,免除了外来劳动力三代人的赋税徭役,也不用他们服兵役。

如此一来,大量的外来人口开始涌入秦国,这些劳动力就专门用来种地,给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秦国的后备兵源力量就更加充足了,士兵从此不用在耕地和打仗之间来回奔波了,带回来的敌人首级随之增多。

这一招不但解决了秦国的粮食和兵源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三晋的后备兵源力量,一箭三雕,实在是高啊!

2、推行县制

为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把秦国的乡、邑、村整合为县,当时的秦国总共有四十一个县。

每个县都设置县令、县丞、县尉,县令是一县之长,掌管民政,县丞辅佐县令,县尉掌管军事和治安,均由国君直接任命。

此后,地方的控制权就牢牢掌控在国君手中了,地方的旧贵族从此沦为了画地为牢的纸老虎,手里没了一点实权。

3、统一度量衡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度量衡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生产生活中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利。因此,商鞅规定统一度量衡,即统一长度测量、体积测量、轻重测量的标准。

度量衡统一后,国家有了标准的量器和容器,制造兵器时,只要设计图纸中标明大小、重量、尺寸等规格,不管在全国各地哪个工厂,都能制造出完全相同的兵器。秦国能够在商鞅变法后异军突起,标准化起到很大的作用。

4、革除戎狄陋习,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

秦国地处偏僻的西陲之地,长期与戎狄打交道,自然而然也就融入了很多落后的戎狄风俗,以至于总是被中原诸侯国当作蛮族看待。

商鞅变法则将中原礼制风俗引入秦国,革除原本存在的戎狄陋习,比如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这无疑让秦国原本落后的文化风俗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商鞅变法下腾飞的秦国

商鞅变法第一阶段持续了七年时间,第一次变法后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秦国上下焕然一新,老百姓都忙着在家里老老实实种田,真正实现了“路不拾遗,山中无盗贼”的光明景象。

在商鞅的铁腕之下,秦国形成了一种以耕战为主的新气象,商人和懒人基本没有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人人都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丰衣足食。

与此同时,国家粮食储备也丰厚起来了,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富国”已经成为现实。

此外,在禁止私斗、奖励军功的制度下,秦国的私斗几乎绝迹了,国人都怯于私斗,敢于上战场为国家拼命,秦军的战斗力彻底腾飞了。

从商鞅变法的第三年开始,秦国就陆续向魏国发起一系列攻势,并多次击败魏军,陆续收复了少梁、安邑、元里等河西失地,扭转了之前秦军一边倒的惨败局面。

在军功爵的刺激下,每次上战场,秦军个个摩拳擦掌,如饿狼一般死死盯着敌人的脑袋,基本很难再有败绩了,按此发展,秦国收复河西之地只是时间问题了。

商鞅变法的第二阶段,国民经济效率得到长足的发展,政府税收源源不断,国库储备已经相当充裕,完全有实力应对大型战争了。

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彻底脱胎换骨,成为了诸侯眼中不容小觑的强大力量,连挂名的周天子都特地送来祭肉向秦孝公表示朝贺,并授予他霸主身份。

公元前341年,商鞅亲自率军击败魏国十万大军,收复所有河西失地,几十年的国耻,就此一朝得雪。从此,秦国彻底摆脱了长期以来“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疲弱涣散局面。

然而,仅仅洗雪耻辱远远不够,秦孝公要的是平定关东六国,一统天下。如今,彪悍的秦人已经跨出函谷关,东进的道路已经被打通,富饶的中原大地近在眼前,统一大业的脚步日益近了。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