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和内蒙古”为何文化差异巨大?主要有两个历史原因样稿
微信用户丨1474142023-11-07

中国的北疆拥有广袤的领土,其中有一片被称作“内蒙古”的地区,而靠近北边的则是“外蒙古”,即蒙古国。这两个地区都有大量的蒙古族居民。

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外蒙古人在内蒙古办事时需要翻译,而内蒙古人去外蒙古也同样需要翻译的帮助。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根同源的外蒙古人和内蒙古人,虽然都说蒙语,书写也都使用蒙文,却无法相互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字呢?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个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难道真的是因为民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的原因吗?

事实并非如此,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历史根源。

一、明末的“北元一分为三”

蒙古族起源于塞外草原,最初是零散的部落联盟。经过漫长的征伐和兼并,他们最终在成吉思汗时期形成了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统一的“大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蒙古帝国还创造了自己的蒙古文,借鉴了回鹘文字,从而确立了蒙古族的语言和文字。

这一语言和文字一直伴随着蒙古民族的发展演变。然而,随着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蒙古民族统治者也随大元帝国一同撤离中原,回到了塞外草原。尽管元朝从中原撤退被视为“灭亡”,但在大明王朝统治中原的两百多年里,元朝残余势力仍然统治着“漠北”和部分“漠南”草原地区。

根据历史记载,在明朝末年,逃往塞外的北元蒙古政权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分。漠南蒙古主要活动在今天的内蒙古一带,而漠北蒙古的领土范围则对应现今的蒙古国。漠西蒙古的活动范围最为广泛,包括今天的甘肃、青海、新疆以及中亚的一些地区。其中,漠南蒙古在政治上地位最强大,被认为是正统。

二、不同的命运造成巨大的文化差异

公元1592年,漠南蒙古的“孛儿只斤氏”家族迎来了一位婴儿,取名林丹巴图尔。在他十三岁时,他继承了大汗的地位,成为漠南蒙古的首领,被尊称为“林丹汗”。

林丹汗上台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振兴蒙古部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林丹汗有了复兴大蒙古国的雄心壮志。通过战争和兼并,他让漠南蒙古成为能够与大明王朝和新兴的后金政权匹敌的军事力量。

然而,公元1608年,后金政权为了扩大领土和实力,派遣褚英率领军队进攻漠南蒙古的乌拉部,结果褚英遭到惨败。此后的十多年里,后金政权多次受到林丹汗领导的漠南蒙古骑兵的干扰。林丹汗和漠南蒙古成为后金政权崛起道路上的最大威胁。

公元1626年,后金政权的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位,成为新一代的统治者。相比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更具有智慧和政治头脑。他采用了联姻、和亲、劝导和诱降等手段来削弱漠南蒙古部落的凝聚力,同时尽量避免与蒙古骑兵发生冲突。

这一国家策略产生了积极效果,皇太极在统治后期,成功地让一些蒙古部落倒向了后金政权。这使得林丹汗统治下的漠南蒙古部落开始分化,凝聚力下降。

此外,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民族信奉藏传佛教,也称为“黄教”,被视为精神支柱。然而,林丹汗在1618年受到“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可图的影响,放弃了“黄教”,开始信奉“红教”,并在漠南蒙古推广“红教”。

这一宗教信仰的突然改变进一步加剧了漠南蒙古其他部落对林丹汗的不满,使他们更加分裂。

皇太极看到漠南蒙古部落的分裂,迅速采取行动。在公元1658年,他亲自率领军队进攻漠南蒙古。在此之前,通过联姻、劝降等政策的铺垫,皇太极成功地让一些蒙古部落投降。在与林丹汗的决战中,漠南蒙古部落溃败,林丹汗也最终死于甘肃荒漠。

随后,林丹汗的儿子带着传国玉玺和残兵败将逃到了外蒙古国境。漠南蒙古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漠南蒙古的大片领土及其臣民被并入了皇太极统治下的大清帝国。

皇太极在平定漠南蒙古后,对该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设立了“旗”和“盟”等行政区域。此外,皇太极并没有将漠南蒙古视为战败者,反而给予了与满洲八旗类似的待遇。这使得漠南蒙古族和女真族开始互相融合。这种政策导致了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同根同源的外蒙古人和内蒙古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源于历史上林丹汗统治下的漠南蒙古与皇太极统治下的后金政权之间的命运不同。

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削弱漠南蒙古的凝聚力,同时加强了蒙古族与女真族的融合,这导致了文化差异的加大。

此外,宗教信仰的改变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虽然外蒙古人和内蒙古人都属于蒙古族,但他们的历史经历和文化背景使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历史和文化因素在塑造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