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东吴后起之秀,凭一己之力为东吴续命八载样稿
微信用户 | 6335222024-10-06

魏景元五年(公元263年),已经掌握了魏国朝政的司马氏决定南下征伐位于成都的刘氏蜀汉政权。于是,在司马氏的操纵下,魏军发起声势浩大的灭蜀之战。

也是在这一年,魏国大将军邓艾率魏军在成都城门前接受了蜀汉后主刘禅的投降。

自此,刘备苦心经营建立的蜀汉政权也随着后主刘禅的投降正式宣告灭亡,国祚四十三年,魏灭蜀也标志着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正式被打破。

在蜀汉政权被灭亡后,北方司马氏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盘踞在江东的孙吴政权,司马氏企图通过一举消灭孙吴从而统一江东地区进而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但奇怪的是,相比较于曹魏政权和蜀汉政权,在整个三国时期并不是很出彩的孙吴政权却能在蜀汉被灭亡后独自对抗强大的魏国,甚至魏吴两国对峙时间长达17年之久。

那么在魏国和吴国实力悬殊的背景下,孙吴到底是靠什么坚持了长达17年的时间呢?

三国形势图

其实,孙吴政权在蜀汉被灭后之所以能和魏国持续对峙这么长时间的原因无外乎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由于北方的司马氏篡魏,这导致北方的魏国处于政权交替的时期,所以魏国高层内部是一种极其不稳定的状态,从而没有时间也没有太多精力去讨伐远在江东的孙吴。

其次是因为江东地区本身的地理优势,江东地区主要依靠长江天险作为天然屏障,从而可以有效地阻挡外来入侵。

孙吴能够独自抵抗魏国十几年的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江东地区人才辈出,比如在前三国时期有周瑜、黄盖、鲁肃、张昭等人,而在后三国时期有陆逊陆抗父子、吕蒙、诸葛瑾等人。

然而在后三国时期孙吴将坛里最为出彩的当属陆抗这个人,可以说陆抗是孙吴后期唯一的中流砥柱。甚至说陆抗靠一己之力强行为垂死的孙吴政权续命八载都不为过。

陆抗

陆抗字幼节,他的父亲便是当年在夷陵之战中火烧刘备八百里连营,重创蜀汉元气的陆逊。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陆抗作为陆逊的儿子自然也很不会差劲,在整个三国时期父子二人同时被选入武庙的也只有陆逊、陆抗父子二人,而上一对父子二人同时进入武庙的,还是西汉时期的周勃、周亚夫父子。

孙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在陆逊死后不久,陆抗就被封为建武校尉,并率领其父旧部5000余人驻守武昌。从此陆抗便出侯入相,真可谓是少年得志。

孙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蓄谋良久的司马氏终于篡取了曹魏的政权,而原来的魏将诸葛诞因不满司马氏当政于是在寿春发动起义。

孙吴这边闻讯寿春起义后便派遣陆抗去寿春接应诸葛诞。与此同时,司马昭听说诸葛诞倒戈后也派大军前去寿春平叛。

虽然说最后的结果是司马昭成功平叛,但是陆抗在对抗魏军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超高的军事才能,在与魏军的战争中大放异彩。

孙吴凤凰元年(公元272年),吴将步阐占据西陵进而投降北方的晋国。陆抗听到步阐反叛的消息后立马带3万人马前去征讨。此时,晋武帝也派羊祜率8万人马到西陵接应步阐。

羊祜

由于羊祜有兵力上的优势,所以他的战略是兵分三路去攻陆抗,而陆抗也知道西陵对于东吴的重要性,所以陆抗势必要夺回西陵。

在陆抗巧妙的分析了敌我差异后,他便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他决定只留一小部分人把守江陵,而他率主力去奔赴西陵。

到达西陵后,陆抗知道在兵力上讨不到便宜,所以他采取防御的策略,固守不出。

这时,陆抗有个手下叛逃,陆抗知道后并没有去追杀叛贼,反而任由他去。陆抗想的是叛贼肯定会把吴军的详细部署告诉晋军,而晋军肯定会在防守薄弱的地方进攻。

于是,陆抗将计就计,陆抗大胆地把精兵都部署防守薄弱的地方。果然,晋军的进攻路线跟陆抗设想的一模一样,于是晋军在进攻的过程中受到重创。

此时陆抗倾全部兵力转守为攻,并且大败晋军,而陆抗硬生生地用3万人打退了8万人的进攻。

西陵之战的胜利也给了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孙吴一个很大的喘息机会,也可以说西陵之战的胜利强行为孙吴续了8年的国祚,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迟了晋灭吴的进程。





转载声明: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网站、公众号等内容仅用作样稿,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来源方对此有意见可联系本平台删除。

微信扫一扫

投稿征稿更方便

返回顶部
普通需求

小量征稿 7天内

长期需求

批量征稿 15天起